所謂‘天梯’,是因為從山底一直到寺廟大門的石階一共是一千零一級,從山底攀登石階而上,遠遠看去就如登天一般。

在寺前的斜坡古柏甬道南端,建有一座衝天式牌坊,頂部為廡殿式,四柱三樓。牌坊正中寫著“智光重朗”,陰麵正中題“妙絕橫玄”。沿斜坡石甬道上行,兩旁有古柏濃蔭,遮天蔽曰,極為幽靜。

一麵沿甬道而上,佛道行盡,眼前即豁然開朗。

甬道盡頭,是一座四麵圍牆的平台,平台正中聳立著一座四柱七樓式的琉璃牌坊,穿過牌坊,進人鍾鼓樓院,院中有一月牙形水池,池中央跨一精致單孔拱形石橋。水池左右配置鍾、鼓二樓。跨過石橋便是山門殿三間,灰筒瓦歇山頂,明間構成下懸華帶匾一塊,上書“敕賜十方法華寺”。

有方丈院建於崖沿處,蒼鬆翠柏,點綴岩層,禪院莊寧,菩提蔭綠。

那簡樸的屋舍之中,伴著山間陽光點點斜灑進來,輕紗幕簾隨風而動,竟似流光飛舞。

慕楓盤腿而坐,身前的茶桌之上是小師傅剛剛奉上的茶水。她俯首去看杯子裏的茶,隻見那些茶葉在杯子裏上上下下地沉浮,隨著茶葉的沉浮,一絲細微的清香便從杯子裏嫋嫋地溢出來。

享受著這沁人心脾的感覺,慕楓輕輕端起茶杯,一飲之下頓覺清香宜人,讚道:“好茶!”

對麵原本閉目深思與慕楓相對而坐的老方丈微微睜開眼,但見慕楓萬般舒心的輕笑著,亦微微點頭。老方丈發號了然,年近九旬,一生都沉浸在佛法之中,弘揚佛法七十載,渡人亦渡己。

每日總會有很多人前來法華寺上香,而其中來向了然方丈參禪問道的不在少數。慕楓雖是這其中之一,但卻是有更重要的事。自半月前來此與了然方丈有一麵之緣後,慕楓便一直想著前來請教了然方丈。

“想來小施主亦是愛茶之人,小施主可從這泡茶品茶中悟出人生?”了然方丈問道。

慕楓放下木製茶杯,見了然方丈又向著茶杯中注了一道沸水,那些茶葉上上下下沉沉浮浮得更嘈雜了,而茶香卻更濃鬱了。不禁想起曾經聽人說過浮生若茶,當時並未完全明了其中的深意,現在的自己確是親身體驗過了。

慕楓認真道:“沸水衝沏的茶,衝沏了一次又一次,茶葉沉了又浮,浮了又沉,沉沉浮浮,茶葉就釋出了它春雨的清幽,夏陽的熾烈,秋風的醇厚,冬霜的清冽。世間芸芸眾生,亦如這茶一般。那些不經風雨的人,平平靜靜生活,就像溫水沏的淡茶平地懸浮著,彌漫不出他們生命和智慧的清香,而那些櫛風沐雨飽經滄桑的人,坎坷和不幸一次又一次襲擊他們,就像被沸水沏了一次又一次的釅茶,他們在風風雨雨的歲月中沉沉浮浮,於是像沸水一次次衝沏的茶一樣溢出了他們生命的脈脈清香。”

慕楓說完,了然方丈即展顏道:“小施主年紀輕輕便深具慧根,對於人生認識得清晰,老衲佩服!”

慕楓不好意思的一笑,道:“這不過是慕楓曾經從別處聽來的道理,這裏胡亂引用,讓方丈見笑了!”

“哪裏!小施主若不是感同身受心有感念,縱使聽得此言語,也不會懂得其中的真理。小施主,其實你已經悟得個中真諦,隻是還不敢直麵自己的真心罷了。若有一天,小施主能夠放開糾結,順其自然,柳暗花明自然又是一番滋味。”

慕楓道:“不瞞方丈,慕楓曾經試過忘記過往坦然麵對現在和未來,但卻總是在未知的命運麵前猶疑而不知所措。”

“小施主,既來之則安之!世上一切本就是緣起緣滅,小施主機緣巧合萬世千生而來,終究因為一個緣字。”了然方丈看著慕楓微微皺起眉頭,頓了一下又道:“小施主,老衲且問你,若是血蠱之毒不可解,你當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