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二先從軍,後從政,僅僅手底下就不知道多少良才是從民間走出來的,才華能力絲毫不差於那些世家培養的,所以更加知道民間人才培育的寶貴性。
這些人才多了,將來不就能為君分憂,各地有賢能,肯定還是取代不了陳楚,但能幫到的忙肯定更多吧,那陳楚不就可以閑下來了,到時候一起玩啊,然後他弄些新鮮玩意大家一起嗨皮這不好嗎。
他突然想起來一事,現在已經是貞觀三年了,恰好一年一次的科舉又要到了,現在朝廷各部門早就在有條不紊的進行準備,不知道他應該推行怎麼樣的策略,如何調整,使得能夠錄用更多人才。
教育畢竟不是一蹴而就的,現在陳楚在推行基礎教育,大唐上下在響應,而今洛陽也開始興辦學校,但畢竟起步太短,不可能說一個人識得幾個字就能治國,所以人才還得從現有的讀書人裏篩選。
“去把太子和魏王叫來。”李二讓身邊內侍去找兩個嫡子,一為看看兩個人的想法學識,一為看是否真的能夠得到什麼解決的辦法。
其實就算陳楚不來到這個世界,唐太宗在治學、科舉上的功勞也是非常大的,大大對科舉進行了改良。
他覺得近代,指的是南北朝以來的官員們都疏於讀書,沒有什麼學識,以至於這一兩百年來的官員們治理國家都比不上前朝,所以他一手建立了國子監,其下有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擴建校舍,增加生員,同時對科舉在策論的基礎上增加了經史等,非常嚴苛,所以最後能當官的都很有才華。
當然這是後話了,現在的李二原本沒有精力,後來有精力了又被陳楚插手,因此到現在才想起來自己應該對科舉做點什麼改變。
很快李承乾和李泰來了,大半年時間他們又長高了一截,學問也增加了不少。
現在李泰比較老實,他王府裏的老人被自己母親親手清洗了一遍,並且挑選一些人品才華過關的人手過去填充,現在李泰的情況是想走歪路都不敢走,因為裏裏外外的耳目太多。
不過即便如此他又已經結交了一些讀書人,加上舊的人脈,現在聲勢重新擴大。
李二就為了他們關於對科舉的看法,看是否能改良。
李承乾人比較老實,老實是說沒有什麼奇思妙想,思路比較正常,他告訴李二道:“我覺得我們應該擴大對官員的選拔,兒臣覺得現在的科舉篩選有點太過嚴苛了,每年進士及第也才十幾人到三十人,中舉人容易,中進士難。”
李二點點頭,他也聽說唐人五十歲中進士都被稱為少進士,因為太難中了,是時候確實要擴大一些名額了,填充朝廷,讓更多的人才為國家辦事。
李泰眼珠一轉,開口說道:“阿耶,我覺得民間的讀書人多有才能,許多人不僅通讀四書五經,而且對於治家治國很有見解,何必非要通過科舉這麼嚴苛的選拔來做官呢?其實有些人隻是讀書不夠,真要論本事的話未必不能算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