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番外一
關於團山屯軍,歲行雲一直忘了件極其重要的事。
當初收復積玉鎮後,李恪昭、葉冉及歲行雲有感於李恪昭無自己的兵,處處受製於人,這才集思廣益,想到要建一支能由李恪昭完全掌控的常備兵。
戰史上赫赫有名的團山軍,最初組建的緣由就是“李恪昭需有自保之力”這麼簡單。
可後世並不這樣認為。
後世學者根據七零八落的史料片段及野史傳說,拚湊兼之推測,以為團山軍、團山屯寨之所以出現,其最初目的是為了抵禦團山背麵的遊獵異族嘉戎。
嘉戎部族無文字,與縉言語不通,誰也不清楚這支部族是從何時開始生活於團山那一邊的。
後世學者經許多考證與推測,判斷嘉戎應是以遊獵為主,兼少量放牧,世代不事農耕。如此完全靠天吃飯,若逢年景天候不好,獵物及水草不豐,他們食物短缺,就會試圖越山劫掠屏城。
後世認為“團山屯軍”是基於對嘉戎這個惡鄰的了解與防備而建立,團山屯軍能做到世代守護西南邊陲,必定是一開始就做好了萬全的應敵準備。
可事實上,“團山背麵有個虎視眈眈的惡鄰”,此事後世之人耳熟能詳,而當世根本無人知曉。
團山屯軍初次與嘉戎交手,初次知曉一山之隔有惡鄰這件事,是李恪昭一行在遂錦城與三公子、五公子人馬殊死一搏的前兩日。
屯軍主將司金枝與坐鎮屏城軍尉府的葉冉都不知山那邊有這麼一支異族惡鄰,且葉明秀帶走一半屯軍前往遂錦助李恪昭後,司金枝手中兵力不過兩萬。對手突然有五萬人越山而來,無論從哪方麵來看,這一仗都很懸。
好在葉冉遇事穩得住,雖不能親臨前線,卻隨時根據回傳戰報為司金枝指點迷津;團山屯軍在歲行雲部長期的擬製襲擾下也練就了非凡的應變能力,大家也學會了舉一反三、靈活機變。
而李恪昭留遂錦後,衛令悅以“衛朔望夫人”的名義暫代屏城郡府事務,在此戰中也積極調動人手、籌措糧草,並穩住屏城民心,為山上的司金枝提供了強而有力的後方保障。
三人各司其職、默契配合,成功扛住了對方來勢洶洶的前期攻勢,將之拖進了長達一季的消耗戰。
五月初,衛朔望與葉明秀率大軍趕回團山增援,在當月底之前結束了這場戰事。
團山上經歷整整三個月的鏖戰,入侵之敵被盡數殲滅,屏城民生卻未受太大波及。
葉冉、衛令悅各有不願出風頭的理由,主動要求略去了各自在此戰中的貢獻,戰報陳述上隻以衛朔望、司金枝、葉明秀及團山屯軍為主。
當戰報傳遍朝野,不但縉國臣民震驚,在遂錦的各國探子對此役也不敢輕視,迅速將消息回報各自君主。
毫無防備之下遭逢對手全力偷襲,以兩萬兵力倉促迎戰五萬入侵之敵,卻能在兵力劣勢下將對手拖進僵持,最終在援軍到來後將敵軍全殲,一個活口也沒留。
此等驚世之功背後蘊含的心狠手辣,使“殺神司金枝”的諢號傳遍各諸侯國。
*****
做為掌半枚璽印的王後,歲行雲本該與李恪昭並列王座。
隻是她既然無意也不懂國政朝務,加之有孕不適,登基大典之後便躲在內城寢殿內休養,不曾臨朝。
此時她的肚子已圓溜溜,好在她身骨強健,捱過最初三四個月困倦、孕吐的艱難後,便沒那麼難受。
但行動稍有不便,她便愈發懶怠動彈,每日最喜歡讓人搬一座美人榻到外,歪著曬太陽“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