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一百零三章 選擇(2 / 3)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於每個人隻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回憶往事時,他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感到羞愧;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人應當趕緊地,充分地生活,因為意外的疾病或悲慘的事故隨時都可以突然結束他的生命。”不要懼怕生活。它就像彈簧,你強它就弱,你弱它就強。

前幾天,我看了一個童話故事——《海的女兒》它講述一個人魚和人之間的動人故事。

童話中的主人公生活在海的深處,是一條美人魚。她在海底世界裏度過三百多年的歲月,然後化為泡沫,結束她一生的幸福。她放棄了海裏的生活,忍受著痛苦把自已的魚尾變成了人腿。後來她救了一個王子並喜歡上了他,而那個王子和鄰國的公主結婚了,她的希望沒有了。她如果繼續成為“海的女兒”就要刺死那個王子後,就可以回到她的家人中去,回到屬於她自已的世界。但她沒有這樣做,卻自已投入海中化為泡沫。

我喜歡《海的女兒》。它使我懂得了生命可貴。在任何事前麵都要有堅強的毅力,勇敢地去麵對它。在這本書裏,我不僅知道了一些美好的故事,還受到很大的啟發教育。在生活中,我碰到困難時,要像小人魚一樣堅強的麵對。在學習上,我也要像小人魚一樣堅持不懈。在這本《名人傳》中最令我感動的就是貝多芬的故事。貝多芬是個音樂天才,不幸的是,貝多芬的童年是十分悲慘的,他的母親在他十六歲時就去世了,他的父親變成了揮霍的酒鬼。這些不幸一起壓到了貝多芬的頭上,但是貝多芬沒有因此而沉淪,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所熱愛的音樂事業中去了。由於他的天分和勤奮,很快地他就成名了。當他沉醉在音樂給他帶來的幸福當中時,不幸的事情又發生了:他的耳朵聾了。對於一個音樂家而言,最重要的莫過於耳朵,而像貝多芬這樣以音樂為生的大音樂家,卻聾了耳朵,這個打擊是常人所接受不了的。

貝多芬的一生是悲慘的,也是多災多難的,但他為什麼還能成功呢?為什麼正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卻能做到呢?這引起了我的深思。我認為,貝多芬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它有著超與凡人的毅力和奮鬥精神。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遇到困難時,經常想到的就是請求他人的幫助,而不是直麵困難,下定決心一定要解決。而貝多芬,因為脾氣古怪,沒有人願意與他做朋友,所以,他麵對困難,隻能獨自麵對。雖然很孤獨,卻學會了別人學不到的東西:隻要給自己無限的勇氣,再可怕的敵人也可以打敗。輕時就有遠大的抱負是分不開的,因此,我認為,要成就一番大事業,就必須從小立誌。

人們常說,“立誌才能成才”,“有誌者,事竟成”。的確,我們要想報效祖國,首先就得樹立起遠大的誌向,隻有這樣,才會有奮鬥的目標,才會有不竭的動力。

作為一名初中生,我們的遠大誌向應該是: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將來成為祖國建設的棟梁之才。在現實生活中,有些同學雖然也有努力進取之心,卻隻有三分鍾的熱度,一旦遇到困難就泄氣,就打退堂鼓,不能克服困難、持之以恒地學習;還有的同學,他們也想做遵守紀律、好好學習的優秀生,可是卻管不住自己,時間一長就忘記了自己的決心;更有些同學,他們學習目的不明確,以為努力學習是為了家長和老師,缺乏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些同學之所以有如此欠佳的表現,我認為主要原因是這些同學還沒有真正在自己心中樹立起遠大理想。“無誌者常立誌,有誌者立長誌”,因此,我們要想成才,就要先立誌,要立長誌。誓把祖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應該成為我們青少年的遠大誌向。

樹立起遠大誌向,有了長遠奮鬥目標之後,我們還需要確定自己的短期目標。作為學生,我們現階段最主要的任務是努力學好科學文化知識,掌握過硬本領,提高綜合素質。因為知識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我們成才的基礎,一個沒有文化知識、缺乏良好素質的人,空有遠大理想又有何用呢?終究還是南柯一夢。我們隻有一步一步地實現短期目標,才能最終實現長遠的奮鬥目標。這樣既有遠大的誌向,又有明確的短期目標,我們學習就會有信心、有動力,就不會出現那種“三分鍾熱度”和“無誌者常立誌”的現象了。

古往今來,因從小立誌而事業有成者比比皆是。宋代名將嶽飛,年輕時就立下了“收拾舊山河”的雄心壯誌,後來成為留名青史的民族英雄;我們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因為從小就樹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遠大誌向,所以他能夠刻苦學習,最終成為學識淵博、在政治舞台上叱吒風雲、為中國富強而嘔心瀝血的傑出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