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任性霸道(2 / 3)

看魯劍發愣,徐蓉:“我先前聽到教習院外有人喊tian狗終將一無所有,似乎是在說你。”

魯劍有些為難,以他的無恥,他在徐蓉麵前伸得出舌頭,可問題是他承擔不起對書院女教習“略略略……”的後果,何況恐怕日後他們見麵的機會還有很多。

想了想,魯劍回道:“田狗,即野犬,田野裏的狗。”

徐蓉點了點頭:“好,你去吧。”

待魯劍走後不久,徐蓉拿起書案上懸掛著“學籍”的一冊圓筒狀的【書簡】,打開後,從左向右,豎直向下,提筆寫道:“魯劍已前往本家。”

放下筆,掛在【書簡】上的學籍牌閃過多彩光亮,剛剛寫下,墨跡未幹的文字一閃而逝。

…………

緊挨著春秋學宮,山肩處便是傾城任家,家宅中軸對稱,三進歸家。一進院門,二進園門,三進宅門,層層遞進。

宅中任家自己辦的書塾,名為半山學堂。

二十多個6到8歲左右的正太、蘿l莉在堂下書案前端正跪坐,講堂上,一把花白胡子的先生問道:“我等為何讀書?”

“聽從聖人之言,教化萬民。”一位胖正太道。

鄰桌的一位紫衣正太立刻搶道:“不對,我以為讀書是為了探究天地至理。”

被當眾反駁,胖正太不樂意了:“好大的口氣,天道是你能探究的?”

紫衣正太:“我說的是探究天地至理。再者,天道又有何不能探究?書上說,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胖正太:“但書上還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這時,蓑衣披身,臉上沾了炭黑的圍巾蒙麵,懷裏抱著一筐炭,任誰看了都像送炭小廝的魯劍被當做送炭小廝,由丫鬟領進門,帶路至半山學堂,剛好路過窗口。

課堂裏,紫衣正太語塞皺眉,而胖正太得理不饒人,抬起胖手指向窗外路過的魯劍:“如果天之道是損有餘而補不足,那為何你我衣食無憂,可以坐在課堂裏享受炭火,而外麵整日要為衣食奔波的小廝卻得冒著大雪為我們取來竹炭?

天道本來就不公!”

躺槍的魯劍眨了眨眼,不想辯解什麼,他跟上前麵丫鬟,隨丫鬟指引將一筐炭就近放到庭院走廊的拐角處,以便書塾課堂取用。

課堂裏傳出嗡嗡議論,拐角處,同樣讀過書,進過學堂的丫鬟撅起嘴抱小聲怨道:“我覺得梁家小哥兒說的對,主家越來越有錢,可我們下人的日子卻越過越窮,老天爺不公平!你說對不對?

你看什麼呢?我問你話呢!”

魯劍收回望向書塾旁,閣樓四層的目光,考慮片刻,本不想多事的魯劍回道:“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但用錢的是人,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

天道很公平,不公的是人心。”接著抬手指去四層閣樓:“那裏是什麼地方?”

聽到不是自己想要的迎合答案,丫鬟不高興了:“你管那麼多幹嘛?還有,你懂什麼?盡瞎說,你才念過幾年書?我可在任家書塾旁聽了六年。

好了,炭送完了,你快出去,任家不是你能久留的,別汙了少爺小姐們的才氣。”

魯劍無言失笑,窮人何必為難窮人,他懶得多說,更不在乎,轉身往回走。

課堂裏,一群大戶人家的蘿l莉、正太嗡嗡議論,終究年紀太小,得不出答案,紫衣正太向老師求助:“先生,到底什麼是天道?”

先生笑道:“天道不可欺,這個回頭再議,我們今日講的是,我等為何讀書。”說著,從衣襟裏摸出一枚春秋通寶。

魯劍再次路過窗口,見到先生手中那枚春秋通寶,他停下腳步。

後麵丫鬟正要催他,忽聽課堂內道:“先生,我們讀書是為了錢?”

先生:“是,也不是。

先賢曰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怎奈用錢的是人,人之道,聚窮賤之財,以媚尊貴者之心;下則拷打流血,取之盡錙銖;上則多藏而不盡用,或用之如泥沙;損不足以奉有餘,與天道異矣。

故使天下不公者,乃人心。”

聽到這,丫鬟不禁看向魯劍。

而魯劍繼續注視課堂內,他有種預感,也許今天這位老先生會為他解惑春秋通寶究竟是怎麼來的。

與此同時,係統出現文字提示

【朱燕兒:沒想到這賣炭小廝還有幾分見地。幸福+3】(注)

課堂內,先生徐徐道:“在春秋通寶之前,也曾有過其他錢幣,如五銖錢、刀幣、貝幣……

奈何縱使王朝更替,最終無不是強者恒強,窮人愈窮,蓋因人心不變耳。

聖人憐百姓慘遭橫征暴斂,苦於無法改變人心,隻得另辟蹊徑,於大荒深處覓得瑞獸【春秋麒麟】,親自點化,瑞獸神通可聚萬民福祉,化為五色神鱗覆於體表,其鱗即為春秋通寶。

每臨春祭,瑞獸褪鱗,隻需是年百姓安居樂業,即可國庫豐盈。”

“先生,那什麼是萬民福祉?”胖正太問出了魯劍關心的問題,可丫鬟又開始催魯劍離開:“你聽得懂嗎?別在這逗留了,小心一會家裏管事發現,亂棍打你出去。”

魯劍皺了下眉,轉頭道:“你去拿紙筆來,確認簽收50斤炭,我回書院好向徐教習交差。”

“回書院?你是海角書院的學子?”

魯劍不想廢話,點頭確認。

能入海角書院,便已算得上人才,丫鬟換上笑臉:“小哥兒且等我片刻,我這就去取紙筆。”

魯劍繼續聽講,沒多久,他心中的疑惑終於解開,所謂萬民福祉,其實就是他所看到的幸福,當人們快樂、滿足、感動、獲得成就感,就會產生幸福。

魯劍腦補出一副畫麵,瑞獸【春秋麒麟】吸收世間幸福,生成鱗甲,每年春節那天,五彩祥雲之上,瑞獸以褪鱗的方式,叮零當啷抖落這一年內生成的五色多彩鱗甲片,堆積成如山丘一般,華光衝天的春秋通寶。

此時課堂內,先生回到最初的問題,為什麼讀書。

“昔聖人門下有徒九人,為其點化開啟文宮,傳授調用福祉之法,並因材施教。

後九徒各有所成,首徒孔丘繼承發揚聖人所願,創儒家,教化萬民。

不別親疏、不殊貴賤、望天下公平者,創法家;關心百姓衣食者,立農家;兼愛、非攻、天誌、節用者創墨家;憐百姓身體病痛者創醫家……其餘不一而足各有造詣。

再後九家之徒亦有所長,其徒子徒孫亦然,漸成今日百家爭鳴之相。

然,不論儒、法、道、兵、農、醫亦或百家,目的隻有一個。”

先生輕晃夾在手指間的春秋通寶。

“說到頭,還不是為了錢?”堂下道。

先生笑:“你可以理解為讀書是為了錢,此乃人心,聖人也無法改變。

卻還有一層意思,春秋通寶為萬民福祉所化,人心固無法改變,但人心趨利,想要得到更多錢,得到更多的春秋通寶,便不得不造福百姓,為萬民謀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