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為止,他做得都很好,鞏固了邊防,豐盈了國庫。
但很快,百官就發現丞相的政策不僅僅局限在上麵這兩項上,他做了更重要的改革。
第一件成立了所謂的技術學校,招攬有名的木匠、石匠、紡織匠做師傅,教習學生,傳授自己的技藝。
避免師傅“留一手”,“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狀況,這些不保留技術的師傅將得到朝廷的獎賞並按照平定的等級,每月領俸祿。
有突出貢獻,還會得到豐厚的賞賜。
除此之處,就是把武學從國子監分了出來,單獨成立一個書院。▽思▽兔▽在▽線▽閱▽讀▽
這一舉動,立即招致了文臣們的警惕,武學掛在國子監下麵的時候不受重視,大家都很放心,現在單獨分離出去,豈不是表明武人的地位要提升。
重文輕武可是大宋心照不宣的基本國策,堅決不能動搖。
高銘立即表示:“沒有,絕對沒提升,就是怕在掛靠在國子監內打擾了儒生們的正常學習生活,所以把這群武夫單獨隔離出來。要是大家覺得這群武夫不配用書院這樣的規格,我也同意修改,就叫學校吧。”
學校不帶“書”字,文官的抵觸情緒沒那麼強烈了。
但跟國子監和書院一樣都得最高負責人,高銘率先提出:“校長就叫太尉兼任吧。”
胡來!太尉本來就是禁軍最高長官,再給這群武學生當校長,是嫌他們結黨太慢嗎?
這時,趙楷發聲了,“眾位愛卿,大家不要慌,朕決定這個校長朕來當,這下沒意見了吧?朕當校長,這群武學生還能造反嗎?”
鑒於趙楷的老爹趙佶當過國家畫院的院長,他當武學校的校長好像也不算過分。
而且皇帝親自做校長,總比叫太尉做校長強。
放心了,放心了。
但好像隱隱的又覺得哪裏不對。
很快都反應過來了,以後培養出來的武將豈不是都是皇帝的“學生”,對皇帝直接效忠。
皇帝不再通過文臣控製武將,而是打算直接控製武將。
從重文輕武,走向文武兼備。
皇帝和丞相是打算玩個大的啊。
但遞上去的抗議奏疏,都被皇帝一句輕飄飄的,“一個武學院校罷了,大驚小怪。”
高銘則數落道:“武學在國子監裏跟太學生一起讀書,你們又覺得他們不治學,耽誤了太學生,如今為了太學生好,分離出來,你們又不滿,到底想怎麼樣?!還是說,認為官家連幾個習武的學生都壓製不了?”
武學校裏這些學生,隻能算是武將的幼苗,怕武將也就罷了,難道連學生都怕?
皇帝在你們眼裏就這麼慫嗎?
不敢質疑皇帝的能力,名義上是武校,實際上的軍事院校順利開學。
皇帝出任校長,以後這群武學生地位不言而喻,等他們陸續結業做官,會帶來怎樣的影響可想而知。
作為校長,趙楷是很合格的,給軍事學校調撥款項比國子監還多,還和丞相高銘一起編撰教材。
發揮自己狀元水平,在李綱讀本的基礎上有增加潤色了不少,好句子層出不窮,方便學生背誦,增深對皇家和大宋的忠誠和熱愛。
將思想建設放在跟體能訓練同樣重要的位置上。
有空了,趙楷還會出席學校內部的活動,跟學生親切交流,增進感情。
三年後,第一批學生畢業了,趙楷更是出席典禮,親自給成績第一的武狀元頒發了一枚金質勳章,並授予了不錯的軍職。
其他優秀畢業生也全都有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