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華明從嫁給何中天那天起就沒有婆婆。何中天是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後來跟著遠房親戚在上海生活,可能是坎坷身世帶來的宿命感,覺得能活著已是福分,得感天謝地,所以為人特別寬厚善良,加上在上海耳濡目染的,工作上兢兢業業,家裏什麼活也都幹,買菜燒飯管孩子供老婆念書,從沒抱怨過,被人背地裏笑談為“上海男人”。有了“上海男人”在家裏盡心盡責地侍候著,鬱華明就長在學校了,她這個年齡的人是被曆史耽誤的一代,二十三歲才進了大學校園,一進去就盡情地彌補,讀了本科讀碩士,讀了碩士讀博士;在校園待長了,人就有點清高,不屑過問俗事,隻憑道理來。

何琳委屈啊,畢竟第一次去婆家,隻提幾斤水果有啥意思?還想不想留好印象了?好在爸爸說了句寬慰人心的話:“自己的事,大主意自己拿,別人的意見僅供參考。”

在自己房間裏,何琳給好朋友劉小雅打電話。兩人是從高中就開始的鐵姐們,雖然大學就分開了,但交流從未停止過。而且小雅早她一年就有了個超級帥的男朋友,兩人愛得轟轟烈烈,八頭牛都拉不回來,國慶期間就要修成正果,結婚了。同齡人的經驗比隔代人更有參考價值吧。

電話裏,何琳把要去男友家的事大致說了一下。

處在蜜月期的小雅很幹脆:“多買點東西,也花不了幾個錢,看望男友的親媽,又不是別人,重視別人也能得到別人的重視,空著手去哪好意思?也讓男友難做人啊。人心都是肉長的,你隻有對他家人好了,他家人才能對你好!”

一番“過來人”的忠告,何琳釋懷了。小姨的話都是老皇曆了,科技在發展,時代在進步嘛。那一夜她睡了美美一大覺。

2.

王傳誌和何琳是大三時在朋友聚會上認識的。傳誌憨憨的,身材挺拔結實,麵相老實,膚色稍深,言行有些木訥,常成為女生掩口而笑的對象。農村考上來的學生大部分這樣,早年家庭教育的缺失加,明顯與更諳人際之道的城市少爺們不同。

何琳生於都市,家境相對殷實。她自小就是個乖乖女和嬌嬌女,母親的清高勁兒也遺傳了過來。可能看慣了城裏公子哥兒的不學無術和拖拖拉拉,何琳認為他們太矯情,不懂得人生含義,王傳誌的出現讓她心裏一亮,那麼羞澀與局促,光安靜的眼神就與眾不同,不由多望了兩眼。

多少年了,高考像一張大網,大浪淘沙,把農村最優秀的人才網羅到城市裏;多少年了,高考製度都是以分數為先,以高分論英雄,排排隊分果果的年代,高考狀元就讓人想到:不簡單,腦袋聰明智商高,單槍匹馬過擠了獨木橋。王傳誌就是一個農村地區的狀元,還以前十名的身份在大學新生入學典禮上被校長點過名。這是一名腦袋好使的模範生。

婆婆來了 第一部分(3)

何琳對這樣的校園英雄有過無數憧憬,這來自她在大學當老師的母親不偏不倚的態度和有意無意地念叨:這些孩子能從農村走出來,像鯉魚跳龍門,從海量、人群中跳出來就不容易,上進心、積極性、不甘落後的衝勁也更明顯。如果說何琳看中了這個農村青年什麼,就是那種積極改變命運的姿態和韌勁特別打動她。

王傳誌也很喜歡眼前小巧瓏玲的女孩,聰慧,苗條,白皙,溫柔可愛,不是那種驚豔的漂亮,卻有令人眼前一亮的氣質,特別是沒有城裏女孩眼睛長在腦門上的傲慢和勢利。二人都屬慢熱型,先是不討厭,後是好感,慢慢地就怎麼看怎麼順眼了。

當然,二者稍有不同的是,何琳是屬於觀察型,慢慢找證據和理由說服自己,這個男孩是否真的優秀,真的可以托付終身?傳誌是觀望型,自己條件不好,家境不好,有點自卑情結,覺得沒有資本高攀城市小姐。好在愛情這種純主觀的情感有一種勢不可擋的爆發力,可以輕而易舉地逾越一切世俗的說教和偏狹的眼光。

他們也像所有校園裏如溫室花朵般的愛情一樣,因沒被風吹雨打過而更顯嬌豔,花前月下,山盟海誓,執子之手,於是兩人從畢業前的形影不離自然過渡到畢業後的談婚論嫁。

第二天下班,王傳誌照例又去接何琳,逛逛街,找個地方隨便吃點什麼。王傳誌很節儉,像街頭羊肉串、烤紅薯、糖葫蘆什麼的,自己總是找借口不吃,或少吃,緊著何琳吃。何琳習慣了傳誌的囊中羞澀,每次要一兩串,塞塞牙縫,欣喜的就是這種受寵的感覺。這是個有情飲水飽的羅曼蒂克時期。

何琳拿著一串羊肉津津有味地吃,傳誌幫她拿著另一支,從小街北頭吃到了南頭,然後走進超市。

何琳在前麵走,傳誌推著小車在後麵跟著。何琳沒過過窮日子沒缺過錢,眼光高,隻買貴的好的,顯然不太理會姨的話,中年婦女,小氣得很啊。要龍井,二百多一盒,再加一盒;保暖內衣四件,未來婆婆一件,大伯哥一件,嫂子一件,大伯哥九歲的女兒招弟一件,共花去九百多;花旗參一盒,三百多——不知怎的,小姨的話又在耳邊響,她遲疑了一下,回頭看男友。傳誌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