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事都能知曉,這才是最讓程氏心驚的。
那樁舊事,如今除了葉家人,怕是也隻有程氏和她的婆母張老夫人知曉內情最多了。她們能知情,還是巧合之下碰上了。
十一年前,程氏陪同自家婆婆去城外的聖心庵聽慈恩師太講經,葉家三夫人甄氏聽聞她們來了,特意帶了兩個女兒過來給張老夫人請安。甄氏母女已經在山上住了三日,正準備晚些時候下山回府去了。
分別的時候,程氏還贈了兩個小姑娘一人一個荷包。那荷包是她親手繡的,因為甄氏母女來的突然,她沒有備禮物,便裝了滿滿一荷包的金珠子給小姑娘們玩耍。
誰知不到一個時辰,她們婆媳就收到了葉府四姑娘走丟了的消息。兩家人迅速封鎖了下山的要道,又將聖心庵和後山翻了一個底朝天,卻仍然沒能找回那個小姑娘。
程氏到現在還記得那一日的混亂,袁姐姐的慌亂無助悲痛欲絕,葉三夫人的瘋狂和那幾個下人的鮮血。其實如果不是當年葉三夫人急中生怒,當場就將幾個貼身伺候晴姐兒的下人都處置了,也許……。
程氏的貼身嬤嬤替她卸下釵環,出言勸道:“夫人就別再想那些陳年舊事了,快抽空歇息一會兒吧,葉大夫人是一個重情重義之人,她一個當伯娘的,能堅持派人尋找了這麼多年,實在不容易,這些菩薩都看著呢,一定會保佑她心想事成得償所願的。”
這個嬤嬤是程氏的乳娘,是她信得過的人,程氏這才和她多說了幾句:“嬤嬤有所不知,那晴姐兒雖然是葉家三房的姑娘,卻從小就是呆在袁姐姐身邊長大的,這情份自然非比尋常。再者,我猜測,當年甄氏非要帶著兩個小姑娘去了聖心庵,還住了好幾日,這其中怕是有與袁姐姐賭氣的成份在。”
嬤嬤聽了這話,趕緊雙手合十:“哎喲,那菩薩可千萬要保佑,別讓葉大夫人這次再撲空了。”
程氏也感歎道:“是啊,找了十一年了,也該有一個結果了。人家的親娘都放棄了,偏偏她那個倔脾氣,說什麼也不肯放棄。若是再找不到,唉……。”
飯桌上,阿俏眉眼彎彎,依次招呼眾人道:“夫人嚐一嚐,阿嬸的手藝特別好,做的菜特別美味。嬤嬤也多吃一點,千萬不要客氣。還有阿嬸,你忙碌了這麼長時間辛苦了,要多吃一碗飯才行。”
她見袁氏不怎麼動筷子,猶豫了半天,還是拿起了公筷,分別幫袁氏崔嬤嬤還有餘娘子夾了一些菜。
崔嬤嬤留意到這小小的細節,不由多看了那雙公筷幾眼。餘娘子順著她的目光看過去,笑著解釋道:“這都是我家阿俏的小習慣,這孩子從前的日子過的必定極好,生活上可比我們這兩個粗人講究多了,連吃飯的時候都要多備一雙筷子,方便給家人夾菜。”
崔嬤嬤手一抖,筷子差點掉了下去。餘娘子卻像什麼也沒透露一般,繼續用餐了。
袁氏拿起筷子,細細品嚐起阿俏幫她夾的菜。小姑娘的話一點沒有誇大,這位餘娘子的手藝是真的好。這樣的廚藝,就這樣埋沒鄉野,倒是可惜了。
一頓飯的功夫,葉堅已經從一起用餐的老實人餘七口中得知了不少事。
原來,這一家三口並沒有血緣關係。他們是因緣際會湊到一起,才成了一家人的。這一家子原本也不住在京郊,他們是從遙遠的北地而來,前來京城為阿俏尋醫治病的,隻是城中房租昂貴,這才暫時租住在這裏,靠打獵刺繡為生。除了治病,他們還受了高人的指點,想在這裏幫小姑娘找尋到家人。
餘七喝了一口酒,一臉篤定的說道:“那位大師說了,隻要來了京城,阿俏的病就能治好,家人也能找到。大師還說,根本不用我們去找,就會有貴人找上門來,幫我們阿俏找到家人的。隻要回了家,阿俏以後就能福運連連一生順遂了,比跟著我們夫婦強多了,我們雖然舍不得,還是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