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廣闊。”

無論何時,適應性最強的種類,即利用自然環境最有效的種類,總是那些在其活動範圍中占優勢、並不斷擴展其活動範圍的種類。因之,隻有原始的卵石工具、缺衣少穿的更新世靈長類動物無法使自己的活動範圍超出溫暖的熱帶大草原。而持有良好工具、穿有衣服並能支配火的直立人,能將自己的活動範圍由非洲向北擴展到歐亞大陸的溫現發掘出來的廣為散布的爪哇猿人、北京人和海德堡人的化石遺骸可證實這一點。人類掌握更複雜的技術,因而對大自然的適應能力也更強,不僅能向南進入非洲和東南亞的熱帶雨林地區,而且能朝北跨入西伯利亞的凍原地帶。

跨入這些地區後,人類又經過一個陸橋進入澳大利亞,經過另一陸橋進入阿拉斯加,從而占據了剩餘的大陸。人類一進入美洲大陸,即以扇形朝四麵八方遷移,不過遷移的速度不等。朝南麵的移動較迅速,從約公元前15000年至公元前8000年,人類由阿拉斯加推進到火地島。不過朝東麵的移動頗緩慢,由於加拿大北極地區的環境惡劣,人類直到公元前40O0年前後才達到格陵蘭島。至此,人類的足跡已遍布除南極洲之外的所有大陸,和與人類分不開的狗一起,成了世界上分布最廣的動物。

在人類向各地分散的同時,逐步有了種族上的差別,出現了各種在膚色、發型和麵型上有顯著特點的所謂的種族。一般認為,這些種族的形成,主要是由於人類的各個地域集團適應了各自不同的環境,而且彼此較為隔絕。關於人種差別,有一點很重要,這就是人種差別發生得很晚,在人類出現之後。因此,現代的各個種族都源自作為人類已獲得充分發展的同一祖先。這就說明了為什麼歐洲人能與他們所發現的所有地區的各個種族通婚;也說明了為什麼人類現存的各個種族在與生俱來的智力方麵彼此沒有很大差別這一點實際上已為所有的人類學者所讚同。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原始人或當代的澳大利亞土人與其他任何種族的成員一樣,如有機會受教育,也大有希望獲得大學畢業。

各地區的種族在形成時所處的確切境況現還不清楚,也許永遠無法了解。不過,隻要注意到下述這點就足夠了:到距今約1萬年即最後一次冰期的末期,各種族在全球已有了一個為今人所公認的大致的分布。高加索種人分布在歐洲、北非、東非和中東,並正在深入到印度和中亞;黑種人分布在撒哈拉沙漠(那時的水源較現在充足)和沙漠以南一帶,而俾格米人和布希曼人與他們後來的情況不同,分布在非洲的其餘地方;還有一部分俾格米人即小黑人生活在印度和東南亞的森林地帶,而印度、東南亞的其餘的遼闊地區和澳大利亞則為澳大利亞種人所占據;分布在東亞和南北美洲的是蒙古種人。

這一分布雖與我們了解的情況大致相似,但圖3“全球的種族分布”表明,到公元10O0年時,全球各種族的分布情況已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並愈演愈烈,直至今日。我們後麵就可以看到,這些變化是後來的技術革命所直接導致的。布希曼人、俾格米人和澳大利亞種人所以會消失,美洲大部分地區的美洲印第安人所以會越來越少,其真實原因就在於他們的發展速度趕不上技術革命。換言之,1000年前,白種人與布希曼人的人口數差不多,而今天,布希曼人僅占白種人的十萬分之一,其實際原因也在於此。

正如前章所述,技術發展上的差別以及由此而致的人口數目上的多少,並不能相應地反映各種族天賦才能上的差異。前者的差別主要是由於各種族的分布地區不同:蒙古種人和高加索種人分市在歐亞大陸的中心地帶,黑種人分布在非洲易受歐亞影響的地區,而布希曼人和俾格米人則時運不濟,被分隔在非洲的偏僻地區,澳大利亞種人被隔絕在遙遠的孤島上。地理位置的不同使各種族的發展速度有快有慢,從而決定了人類大家造今天的成員組成、各成員的地位及相互間的關係。全文字更新,TXT下載,盡在 小說騎士 http://www.xs7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