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的傳播不僅包括多種多樣的農作物,而且還相應地包括各種栽培技術以及由此所致的各種生活方式。起始於中東的新石器14代的農業是一種畜牧(牛、綿羊、山羊和豬)與穀物栽培訓。麥和大麥)相結合的混合型農業。隨著動植物馴化技術的傳播,適合於新環境的各種技術得到了發展;其中最重要的是“刀耕火種”的農業和牧民的遊牧生活,前者適於森林地帶,後者適於半幹旱的大草原。

原先不光熱帶森林地帶的農業用刀耕火種的辦法進行,溫帶的農業也是如此。但現在,這一辦法主要限於前者。目前仍有兩億人在麵積大約14O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上用這一經受過時間考驗的技術進行耕種。這種農業的基本特點是:先在土地上種植一至兩季農作物,之後,使土地休閑一個很長的時期,以恢複地力;然後再開墾土地,進行下一輪種植,種植之後再是休耕。一塊土地上主要種一種農作物,如稻或玉米;但通常的做法是,在主要作物中還間種一些別的作物,如豆科植物、瓜類和薯類作物。因此,一塊土地全年能生產一種或數種糧食。這是一種精耕細作的農業,故生產率也相應地高。在許多地方,耕種兩至三英畝土地,生產的糧食足夠大戶人家吃一年。這種農業的主要缺點是需要大麵積的可耕地,因為任何時候,公社必須有大量的土地處於休耕狀態,其數量遠遠超出正在耕種的土地。這轉過來就是說,這些地方的人口密度必須低,通常每平方英裏的人口數不得超過十人,所以人們總是分散住在一個個農舍或小村莊裏,小村莊的人口一般是100到50人。

牧人的遊牧生活與森林地帶的農業正相反,是同遼闊的大草原相適應的。今天,遊牧生活不僅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草原地區居主要地位,而且還盛行於自撒哈拉沙漠到中國東北部的其他許多遼闊的大草原和沙漠地帶。這些地區沒有足夠的水來供給靠雨水澆注或人力灌溉的農業,所以那裏的人們無法栽培植物,隻好把馴養動物作為自己的主要生活來源。畜牧業的興起比較晚等到馬和駱駝得到馴養,解決了空曠原野中的交通運輸問題時,才逐漸發展起來。公元前1500至1000年正是畜牧業興起的階段,在這階段,發展起多種多樣的形式。有些地區的牧人僅靠一種動物為生,如阿拉伯半島主要是畜養駱駝,非洲西南部主要是畜養牛;還有一些地區的牧人則靠多種動物為生,如中亞地區畜養的動物有馬、牛、駱駝、綿羊和山羊,因為這些動物都能適應當地的氣候條件和牧場。不管取何種形式,過遊牧生活得有大麵積的牧場,所以今天,遊牧團體的人數很少超過2O0人,常常是不到100人;因而人口密度大體上是每平方公裏一至五人。

農業和畜牧業在傳播過程中適應當地環境而發生的種種變化,對後來的曆史有著深遠的意義。無論刀耕火種的農業還是遊牧性的畜牧業,就單位土地麵積來講,其生產率遠遠不如後來在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裏斯河流域、尼羅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黃河流域發展起來的永久性的灌溉型農業。偉大的文明之所以能產生,之所以能在全球居統治地位直至今日,是因為這些大河流域和其他一些自然條件較好的地區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力和人力。這些富饒的文明中心區對歐亞中部大草原的較為貧窮的遊牧部落來說,就象塊塊磁石,有著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因此,迄今為止,歐亞大陸的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歐亞大陸內地的遊牧部落和周圍的各大河流域文明區之間的關係史。在轉入後麵篇章論述這段曆史之前,我們先考察一下農業革命對人類生活諸方麵的種種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