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遊牧民“送禮”,這實際上是變相的納貢。因此,宋朝從未收複滿洲的東北領土,也沒收複西北領土;而西北地區可提供到達西方的陸上通道。
這是宋朝一個致命的弱點,它使遊牧民入侵十分容易。“送禮”政策實行了一個半世紀,當宋朝皇帝輕率地試圖收複東北領土時,災難降臨了。來自滿洲北部的新入侵者,擊敗了在東北地區居統治地位的遊牧民,宋王為之鼓舞,決定收複此地。他利用這一表麵上的機會,派兵進入滿洲。結果,非但沒有輕易取勝,反而慘遭失敗,從而導致了中國北部大規模的入侵。宋朝防禦土崩瓦解,朝廷隻得留在中國中部的長江流域和南方地區。因此,宋朝的後半期,即從1127到1279年被稱為“南宋”。前半期,即960至1127年被稱為“北宋”。
宋朝最初未能收複邊沿諸省,後來又丟失了北半個中國,這遭到中國後來曆史學家的嚴厲譴責。這種批評雖不可否認,但中國文明有許多方麵在唐、宋幾個世紀中達到頂峰,這也是事實。文化領域尤其如此。在這幾個世紀中,出現了佛教經文和儒家經典的大百科全書;許多學者撰寫的各朝曆史內容全麵;偉大的詩人和藝術家的傑作大批湧現;寫在書卷上的書法藝術同繪畫一樣受到高度評價;精美的瓷器幾乎如玻璃一樣薄,一樣透明;印刷術的發明價值連城,被利用來複印和發行大禮佛經:科學技術取得了至今才得到充分理解的非凡的進展(見第十二章第三節)。
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時期值得注意的是,發生了一場名副其實的商業革命,對整個歐亞大陸有重大的意義。商業革命的根源在於中國經濟的生產率顯著提高。技術的穩步發展提高了傳統工業的產量。同樣,水稻早熟品種的引進,使作物在過去隻能一季一熟的地方達到一季兩熟,從而促進了農業。此外,宋朝興修的新的水利工程,大大擴大了水田灌溉麵積。據估計,11至12世紀,水稻產量增加了一倍。
生產率提高使人口的相應增長成為可能,而人口增長反過來又進一步推動了生產。經濟活動的迅速發展還增加了貿易量。中國首次出現了主要以商業,而不是以行政為中心的大城市。
對外貿易突飛猛進,這一點比國內貿易更為顯著。國漢代起,中國對外貿易的規模已相當大。到了唐朝,尤其是宋朝,對外貿易量遠遠超過以往任何時候。這一貿易迅速發展的基礎,當然是中國前所未有的經濟生產率。航海技術的改進其中包括指南針,帶有可調中心垂直升降板的平底船,以及代替竹帆的布帆的使用也很重要。最後,穆斯林商人和水手從事貿易的積極性,也加快了對外貿易的發展;當時,他們是亞洲諸海的偉大創業者。
結果,海港而不是古老的陸路;首次成為中國同外界聯係的主要媒介。當時,中國的經濟居主導地位,這可以由以下事實看出來:中國的出口品大多是製造品,如絲綢、瓷器、書畫等;而進口品多半是原材料,如香料、礦石和馬匹等。最後應該指出,宋朝時期,中國人首次大規模從事對外貿易,不再主要依靠外國中間商。因而,宋朝時的中國正朝成為一個海上強國的方向發展。但對中國曆史和世界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實是,這一潛在的可能從未實現。此外,同樣重要的是,宋朝時的名副其實的商業革命,絲毫未對中國社會生產爆炸性的影響,而西方與此相應的商業革命卻對西方社會生產了爆炸性的影響(見本章第五節)。
四、元朝蒙古人的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