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慕雲記得,自己的老師說這話的時候,是想起了很多教訓的。比如,在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盲目發掘一些古代的墓葬,結果造成文物受損的事情,比比皆是。
一件很有價值的金縷衣,出土時完整,結果一會就掉成一片片!
一件有價值的幾千年前的紗衣,剛出土很鮮豔,一轉眼就成了死灰。
還有一些古屍,看起來很鮮活,如剛去世的人一樣,結果打開墓穴後,一會功夫就成了枯骨。老師說起來就很痛心。
而在當下,很多人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希望能發掘一些重大的遺跡,比如,唐高宗和武則天的墓,比如,秦始皇陵,等等。
老師曾說過,記得在周總理還在的時候,那時候郭沫若老先生,就提出希望能發掘高宗和武則天墓。
郭老很激情的說,如果發倔這個墓,將是一個奇跡,很多的曆史會見天日,很多的文物將大白天下,比如傳世的書法蘭亭集序也許將出土。
可是後來總理否決了這個想法,那是理性的思維否決不理性的思維。
老師說,因為新中國的考古,雖然成績很多,可是有慘痛的例子也很多,在那個時代,政治經濟都還是初步恢複,而且有一些這個政治的折騰還在,那是時代的使然!隻是在那樣的情況下,做這些主動的巨大的發掘,實在不是應該第一要做的。所以總理否決了。
所以李博士的老師,特意告誡李博士,文物的出土是有緣分的,它該啥時候出,就啥時候出,記住,這是最重要的。
我們能做的,就是盡量專業出色,做好我們該做的,把我們的專業學習和實踐到最佳。
然後,努力和時代科技進步一起,提高文物的保護能力,這樣,我們就能對得起時代,對得起人民,對得起曆史。
老師又說了,在具體的考古工作過程中,克服好奇心,也很重要,因為做考古的人,遇上的各種奇怪的人也多,奇怪的事也多。如果任由好奇心,很多事情一定要追索個結果,可能自己會失去生命。
李博士記得,在陝西一座古墓考古時候,突然現場出現一個人,這個人穿著說不清楚朝代的衣服來到現場,誰也不知道他是如何來的,他東看看,西看看,嘴裏嘀咕嘀咕,然後一會兒,這人就不在了,誰也不知道他啥時候走的,李博士問別人誰聽見他說啥了,有個耳朵比較尖的小夥子說:“他好像說了句,要搬家了,睡了一千年了,還是被吵醒了!"
當時所有的人都有些毛骨悚然。
李博士還記得,另外還有些很奇奇怪怪的事情!
比如,在發掘那個陝西的唐代皇家寺廟的時候,在出土佛骨舍利的當晚,當李博士一直為沒有找到真正的舍利而有些鬱悶的時候,突然在遺址上空,出現了一道光芒,那道光芒從遺址中射出,直射夜空。
李博士就堅信,那個傳說中的舍利,就在那個塔下麵!第二天,他就努力的尋找,終於,找尋到了那枚真正的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