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子停在大門口,搖下車窗,與幾位老兄弟們說說話。
村民趙重,瞅一眼車內,然後問,“老謝,你一個人回來的呀?”
“嗯呐,不一個人難道你以為有幾個?”
君越好笑,知道老趙說的是什麼,原身老伴兒去世十多年,按說,找一個也正常。
“老謝,你今年應該退休了吧?”
“嗯,退休了。這不剛退休就想著回來住,家裏房子打整一下。”君越從副駕駛拿過來一包煙拆開,遞給老哥幾個,“抽根煙。”
“呦,藍王煙,還是軟盒子的。”幾人高興的接過煙,高興的插放在耳朵上。不舍的現在就抽。
“老趙,問哈,老房子翻修,要不要辦什麼手續?”
他的戶口還在村裏,上班的單位也不是公家單位,他進城打工多年,家裏的房子還是二十多年前蓋的老樓房。
他想回來翻蓋,他多年沒有了解村裏的一些政策,知道的不多,還得問問。
“隻要你增減麵積,就不用辦什麼手續,要增加麵積要給村裏報備一哈。然後換個建房證(農村房產證)。”
“不增減麵積,本來就三層半,還加啥。家裏人不多,那麼大的房子,一人一間都夠住。”君越老家的房屋地基可是每層都有二百平。前後都有大院子。
他家的房子,不是山腳。整個小龍村都在大龍山的山腳,隻是這山腳的海拔有些高,也是層層疊疊的。
謝家就住在村裏的最高處,周圍都是荒坡,也是半山腰的地方。說是山腳隻是因為村裏大部分都是住在謝家下麵的山腳,才這麼稱呼。
還要這一麵唯一一塊平整地,一共就三畝左右,謝家至少五代人就住在這裏沒有挪過窩。
以前上下都是左邊的青石階梯上下,二十來年前,他花錢修了一條簡易的夠一輛重卡通過的泥石路。
十年前,國家修建鄉村公路,也把山腳到他家的公路給一起修了,真正的實現了公路通到了家門口。
“要不,你去換換證也行 ,反正是翻蓋。”
“得,我還是換個新證。你們幾個是從山上下來的?”
“對呀,前幾天下雨,我們沒事都上山撿點菌子(蘑菇)。”
幾人站的位置就是山腳到山腰的公路頂端,謝家地基兩百平,可院子足足有三畝地。屋子坐北朝南,公路在右邊(東邊),進院的大門也就開在右邊,兩扇大鐵柵欄門,房屋左邊(西邊)因為有老舊的青石階梯,也開了一扇小側門。
“行,是回家吃午飯吧?那我不耽擱你們,我也進去打掃衛生。”
幾人笑笑,也揮手告別,緩緩朝山下走,回家吃午飯。
君越下車打開院子大門,開車進到院子裏。停好車,打開一樓的大門,家裏全是灰,灰塵積滿室內所有的空間。
空氣中,牆上,家具上,到處都是。
接下來的日子,君越忙碌著,組織村裏的人請他們幫忙拆房子。不供飯,隻花錢。
還是老式的方法,用人工拆,人多力量大,很快就拆完。
找來附近村裏的建築隊,人還蠻多的,幾十人一起蓋新房。
一棟三層半的農村房子,隻花了一個半月就蓋好框架。
正好是六月,曬了一個月,又才開始裝修,全是他一個人幹的,一個人每天幹十幾個小時,花了整整三個月,才裝修完畢。
隱形的,有形的,還安置了幾台高科技的太陽能,風能,幾種能源發電機,前後院都被像玻璃的透明材料包裹著,還挺智能的,中間的玻璃能打開,也不是封閉的死死的那種。
夜晚,累極了。躺在床上,手機響起是視頻電話,是兒子的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