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瑁準備走的這一條西宣道,從宕渠到西鄉縣,接近五百裏,幾乎都在河穀中穿行,古代沿著河穀行走有極大的便利性。
在先秦遠古時期,漢中巴人與大巴山南部的巴人,就時常通過這條道相互往來。
後來益州經濟政治中心成都逐漸繁榮,由關中南下入蜀,或蜀地北出漢中就改走金牛道,因為那裏地勢平順而且路途最近。
故金牛道在秦代就有了完善的棧道、驛站,郡縣定期維護,成為了入蜀不二選擇,而此西宣道漸廢。
劉瑁說服賨人渠帥樸值等人之後,就帶上七日幹糧與十日粟,順著不曹水河穀北上,不曹水是潛水支流,來自於大巴山。
從宕渠到萬源鄉,這二百多裏屬巴山南麓丘陵地區,行走較為容易,再加上未攜帶重武器,故行軍速度頗快,劉瑁估計日行裏程應該有六十裏以上。
抵近萬源鄉,就是大巴山腹地,山高林密,山勢愈發陡峭,到處是激流深澗。
不少地方河穀兩邊均是絕壁,也無棧道,需繞行山腰小路,行軍速度就慢下來,有時行走一天,還在同一座山中打轉。
在森林中曉行夜宿。離開宕渠六日後,午時,劉瑁與眾人登上一處埡口,眼前豁然開朗,遠處漢中穀地依稀可見。
黑瘦而精悍的向導對劉瑁道:“使君,順著對麵山穀溪流而下,越過第二個河口就進入洋水,順洋水而下就到西鄉縣,路程一百四十李,照此速度,走陸路還需三日可抵達!”
“嗯,此處距洋水河口應該還有一日的行程。”
“的確如此!”
劉瑁轉頭對鄧芝道:“伯苗,傳令下去,加快進度,須半日抵達河口附近上遊的山穀駐地!”
“諾!”鄧芝答應道。
現在是下坡路,走路不太累,劉瑁決定加快行軍速度,抵達河口後,要按計劃紮木筏,讓部分人順流而下西鄉,人數控製在五六百人即可。
因為從這一段到西鄉城,依然是在大巴山河穀中,沒有合適的渡口,步行是靠河穀右側行進,到了西鄉城對岸的渡口才能渡河,因為西鄉城在洋水以北。
而到了西鄉城對岸渡口,萬一無足夠船隻,渡河很可能被敵阻擊,那就會非常麻煩,搞不好會功虧一簣。
直接用木筏先過河,然後再沿著洋水以西行走也不可行,因為對麵山體陡峭,連小路都沒有,無法行走。
因此最佳方案是紮木筏順流而下占據對岸碼頭,當然能夠突襲進城是最佳。這一段江麵寬闊,水流並不太急,非常適合木筏漂流。
這樣做還有一個好處:可攔截洋水中的船隻,然後搭乘船隻順流而下,這個季節,洋水中船舶不少。
……
在森林中走下山路,非常快捷,中午十分,眾人就按時抵達距洋水河口上遊五裏處。
這裏是一大片開闊的穀地,非常適合駐軍,就是長期駐紮三五千人也容得下。
劉瑁命令安營紮寨,夜晚在此住宿。然後又命甘寧快速紮幾隻木筏,速去洋水中攔截過往船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