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水(嘉陵江)進入武都郡之後,在下辨東南一百餘裏處一分為二。
此時認為往西北方向經過上祿、武都道的分支是主流,為西漢水;而往東北故道方向的是其支流故道水。(PS:後世已經改為故道水為嘉陵江源頭)
出了大散關,二十年之後就進入故道水峽穀。
一行人在楊懷剛剛修複的峽穀棧道中穿行,秋風陣陣、寒意甚濃。
劉瑁心想,如果峽穀中河水能夠運糧,的確便利許多,難怪劉邦能夠取得成功,這條河流功不可沒呀。
黃權對這一帶的地形河流似乎非常清楚,隻見他說道:“主公,從三百八十年前大澤消失之後,西漢水和故道水湍急無比,運糧就變得很困難。
七十年前,武都郡虞太守專門組織數萬百姓對二水中的礁石進行清理,耗時一年有餘,如今武都郡二水下遊丈餘小船可以通行……”
據黃權介紹,東漢名臣虞詡擔任武都太守之時,曾經對兩條河道進行清理,以方便漕運:
“……山道險絕,水中多石,舟車不通,驢馬負運,僦五致一……即將吏民按行,皆燒石椾木,開鑿船道,水運通利,歲省萬計。”
劉瑁心想,如果從武都郡運輸糧食抵達洛陽,都隻有五分之一可以抵達,從成都平原運到關中就可想而知了。
原因很簡單,從下辨到渭水河畔,也不過二三百裏,進入渭水之後可以船運,很方便。
由此看來,諸葛亮五次北伐失敗,的確與糧食有很大關係,木牛流馬滿足不了運輸要求,在河流上多想些辦法勢在必行。
另外,自己今後主要的著眼點還要在於涼州、關中。
涼州自不必說,必須要拿下來,從這裏可以征稅。
在關中就是按照自己的既定政策辦,把移民和兵屯、民屯之事放在首位。
統一國家也並非一蹴而就,想當初曹操在官渡之戰以後,還用了七年時間才統一北方,由此可見此事的艱難。
自己可以解決兵器,但是解決不了糧食,相信以十到十五年為期,努力恢複關中人口,囤積七八年的糧食,解決統一戰爭所需應該可行。
他讓吳班、賈詡等人先行,自己則與張任等人一起,認真調查和記錄河流的情況,要確定具體建水壩的位置。
五六日之後,他得到消息,雍朗與武都郡雷氏族人聯合,封住了進入下辨的隘口。
劉瑁又重新休書兩封,分別帶給雍朗與雷淩,再次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對於雍朗,他給的條件是:可繼續擔任本郡太守,也可以前往蜀地擔任太守,可以保舉他為中郎將。
如果他不願意投降臣服,破城之後,屠其族。
對於雷淩,他給出的條件是:在自己身邊擔任從事,幾年之後可以外放太守。
如果不願為從事,也可擔任司馬,今後如果立下戰功,都尉校尉都不是問題。
如果他願意和自己共創霸業,今後自然前途無量,肯定會賜爵封侯。
如果要對抗,比較受到自己的嚴厲打擊。
他相信有了這些條件,再加上兵臨城下,雷淩應該會做出正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