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9章 兩條路(1 / 2)

劉瑁用了將近兩個月的時間,詳細考察並測量了西漢水上遊河穀需要處理河段的高差。

此時測量高差雖然沒有後世的水準儀,不過早已有結構簡單的水平尺。它精度非常不錯,完全能滿足此時修建各種建築所需。

由於此時西漢水上遊下辨以下大部分地段,都勉強可使用幾米長的小梭船運輸,如此一來改造量就大為減少。

小梭船吃水也就一尺多深,可以裝載好幾百斤,當然對於劉瑁而言這還遠不夠。

經過認真調查,他與張任一起確定了改造方案:

一,清理故道水中的礁石。

幾十年前的武都郡太守虞詡,曾組織官吏和百姓,在枯水季節大規模整治過西漢水上遊中的礁石,具備了最基本的水上運輸條件。

不過他清理的這一段,是往西北方向的西漢水上遊河段,並非劉瑁所需要的故道水,走祁山運輸距離太遠,劉瑁並不會選擇。

因此,組織百姓官吏對故道水中的礁石進行清理,是必須要做的事。

在枯水季節,故道水中流量並不是太大,易清理,難度在於築壩。

不過小河穀當中的築壩工程量也並不算太大,自己又不是修水電站,因此工程相對很簡單。

二,確定了五處築壩地點,每一處抬高兩丈五尺至五丈不等,也就是最高處有十幾米。

這其中有四處水壩都位於故道水當中,隻有一處在主幹河道之上,工程量在可承受的範圍之內,與修建大運河、長城相比,那是天壤之別。

三,綜合利用。

這涉及到兩點,其一,在建築水壩的同時,考慮附近的灌溉需求,讓當地官吏組織農民修建水渠。

同時大力在武都郡和漢中推廣已在益州推廣的水力筒車,滿足灌溉需求,提高農業產量。

古代是靠天吃飯,雨水對於農民而言就意味著生存或者死亡,一般一條大的溝渠可以滿足數萬人所需,保糧增糧效果十分明顯。

其二,發動當地的大戶修建碾碨(水力磨坊)、水力紡紗作坊,利用水力代替人力。

把人力解放出來,以便他們在土地上耕作,增加糧食產量和麻布產量,是劉瑁的一項重要舉措。

自己這是兩頭並舉,一手抓水上運輸,一手抓農村“經濟建設”,增加農民收入。

在武都郡將此事辦完之後,冬天已過了一半,天氣已非常寒冷,劉瑁帶人回到漢中。

他在南鄭僅僅休息了兩天,然後不顧鞍馬勞頓,又帶人去看了一趟褒水,前後又花了將近二十日,然後才回到南鄭。

褒水就位於著名的褒斜道之中,是沔水重要支流之一,它下遊有近百裏勉強可以用長條形的梭船水運,上遊就不行了。

在褒水上建築水壩也是他的計劃之一,他要采用陳倉道、褒斜道兩條路向關中運輸糧食,其中褒斜道還要更近一些,如此可以大大緩解關中糧食運輸壓力。

可別小看褒水,由於古代黃河上的砥柱天險,造成從河南運輸糧食到長安很困難(砥柱,就是指三門峽那一段)。

因此,漢代還曾經有人想過,將河南的糧食通過水路進入沔水,然後再上行到褒水,最後翻越秦嶺進入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