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咪除了耐力差,還有一大短板——應激反應。
體溫過高散熱不及時,壓力太大過度緊張,都可能引發貓咪應激反應,造成身體傷害,嚴重致死。
因此貓咪互毆時,往往不會纏鬥太久,打不了一會兒就分開。中場休息後繼續開幹,直至被強行分開或者一方認輸為止。
這是貓咪自身決定的,與精神意識強大與否無關。
哪怕呂秋實是人,能夠克服環境、噪音等大部分導致應激反應的誘因,也無法改變貓身本能。
被猴追攆的過程中,體溫越來越高,心跳越來越快,貓身有點扛不住了。
所以落地後,不是第一時間遠遁,而是確定猴子沒追著跳下來,立刻躲進旁邊花叢,抓緊時間瘋狂舔毛。
借助唾液,帶走體內積攢的熱量;同時舔毛也有助於緩解壓力平複情緒。
不過猴子沒給他太多時間。
雖然他突然jump的舉動,打了猴子一個措手不及,可是猴子很快反應過來。
借助樓梯扶手,爬上窗台,再跳上窗台附近的樹枝,居高臨下,迅速發現躲在花叢後瘋狂舔毛的呂秋實。
“嘎~”
猴子抓著樹枝,一路遊蕩下落,氣勢洶洶殺將過來。
呂秋實聽見頭頂動靜,抬頭看到猴子,問候了句“敲裏嗎”,轉身就跑。
策略四!
找同類求救!
不是貓,是人,人才是他的同類!
還好,貓咪耳朵靈敏聽力極佳,還能夠實現精準定位,很容易就確定了距離自己最近的同類。
“啊!”
“快躲開,有猴子!”
“小心被撓!”
“物業幹什麼吃的,那隻猴子怎麼還沒被抓走。幸虧它現在追的是貓,要是小孩紙怎麼辦?”
“可憐的貓貓,怎麼惹到猴子了?”
“老公,你說那隻橘貓會不會被猴子咬屎……”
喵了個大咪的!
為什麼沒人挺身而出?
不是說喜歡貓的人很多,鏟屎官潛質巨大嗎?
不是說人類喜歡吸貓,已經演化成一種文化了嗎?
那些喂流浪貓的人呢?
那些喂猴的人呢?
那隻……大黑狗呢?
呂秋實悲哀的發現,童話裏都是騙人的,根本沒人出手相救。
相反,人們見狀紛紛躲避,生怕被撞到或者被猴撓傷,甚至有個女孩紙,因為他出現的太突然,嚇得失聲尖叫。
這是送走小衰神,喜提大衰神嗎?
還有,自掃門前雪可以理解,追著圍觀拍攝是幾個意思?
說好的大都市,節奏快生活壓力大呢?
難道一個個都是時間管理大師,閑著沒事兒幹嗎!
因為策略四,小區裏越來越多的居民,發現了猴攆貓的“風景”。
本著遇到事情不要急這一原則,紛紛拿出手機。
有的跟在猴子身後,一邊拍一邊加旁白;有的跑回家,舉著手機站在窗邊;還有的打電話呼朋喚友,一起下來看熱鬧。
呂秋實速度越來越慢,就快跑不動了,身體也不允許他再進行這種“高強度”的劇烈運動。
而旁人指指點點,圍觀者甚眾,讓他感受到了羞恥。
尤其是想到,自己一個大老爺們兒,被隻猴子追的上天無路下地無門,這份羞恥感愈發凝重,突破了佛係之心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