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回(2 / 3)

那麼,由二十九進入三十,我還能拋棄什麼、增添什麼呢?還有什麼會在我麵前狹路相逢?它們逼迫我做出最艱難的選擇,它們非要不共戴天。

門鈴在二十分鍾,也許是三十分鍾後響。在這二十或三十分鍾裏,我穿著拖鞋,像隻悠閑的貓一般踱著步子,心頭卻有一隻毛躁的小狗在拚命挖著泥土。但馬賽總算按下了門鈴。他換著休閑便裝的樣子,與往日細水筆勾勒的輪廓不同,是潦草跳躍的彩鉛,到了他標誌性的笑容上才重了下來。

是我打電話告訴他,找到了可以替代的發票:”要不你過來拿一下?”我不知道他回答前有沒有一絲猶豫,因為我直接填住了也許會被他停頓出的空白,報了一串地址過去,”記下了沒?”他回答我:”再說一次?””進來麼?”我問。

”要換鞋吧?”他側麵地答應了。

”嗯。換一下。”我從牆角掂起一雙綠色的拖鞋扔給他。

”女式的?”

”我這裏怎麼會有男式的?”我反問,”穿不下的話就光著好啦。”他用嘴形笑,活生生無防備下的莞爾,我退後著,把他讓進客廳。

”坐吧。”

”你已經開冷氣了?”

”怎麼?當然要開啊。天氣預報都說有29攝氏度了。這不是夏天是什麼?”我從寫字台上抽出一頁薄薄的紙,”收好了。罪證。””是。”馬賽用手掌在額頭邊緣彈出一個孩子氣的敬禮,當他把紙張收好,便自然而然地抬著眼睛朝我看過來。他的眼睛帶有自屬的專注,因而像一根順平了翎毛的箭頭,目光如炬地要射中我頭上那顆蘋果。我知道不能動,要用信賴的目光回應他的期待。但隻是又和他對視了一秒,我便突然扭開了頭。

”怎麼過來的?地鐵?”我用最糊弄的無味話題咀嚼著空氣。

”嗯,地鐵還得換,不方便,打車過來的。””挺遠是麼?”

”一般般吧。三十出頭。”

”那不算近。”

”嗯……”大概到這裏,連他也發現仿佛有一條越來越細的尾巴,正要從他手裏偷偷地溜走,於是他撐住一邊的沙發扶手,”你不坐?”回答無非”好”或”不好”,很簡單的問題我卻想了半天,其實我壓根兒談不上”想”,隻是不安地站著,腦海裏一會兒滿了一會兒徹徹底底地清空,像個從船頭落進波濤上的空酒瓶。最後是我這份太明顯的彷徨代替我選擇了”不好”。

馬賽因此略略舉著下巴,他又抬起胳膊搭住我的手:”怎麼了?”和先前那個傍晚如出一轍,唯獨他的語勢有了經驗後這一回流暢了許多。我看見他的背後是老媽替我張羅的一幅掛曆,雖然當時被我嫌棄:”好好一間屋子毀得像城郊結合部的發廊。”但架不住她把釘子迅速地敲實了:”家裏沒本掛曆總是怪的,不然日子過糊塗了都不曉得。”我眼睛還沒來得及找到周日裏屬於自己的那枚數字,馬賽已經走向下一步,他儼然是熟練地站起來圈住我的腰,把我折向自己時,表情中的每一步都寫盡了他的自若、無懼,和直白,像落著雪的瓦片。

那天結束老媽的電話後,我恍惚間想到,也許我可以慰藉到她?我可以告訴她說:”你不用擔心了--我是說,其實最近一個男同事,我們算是……”然而奇怪的事情卻發生了,直到我敞開這個句式,正麵提問要求一個正麵回答,我排摸著心頭可以浮現的每個詞語,中文如此博大精深,可我遲遲想不出該怎麼描述我和馬賽的關係,好像沒有特別的字眼是為此專屬的,我隻能使用表情、手勢、一段長而彷徨的靜止來輔佐地去描述。別人管上床的叫情人,親吻的叫戀人,那僅僅是擁抱,除了擁抱就沒有其餘關係的算什麼呢?

我喜歡他,是真的喜歡。他用很好的一麵,一度氣勢逼人地幾乎以熊熊之姿燒掉了我內心的枯萎。他簡直讓我要重新拾起對某些詞語的懷念了。我覺得可以為他冒險,為他折損一部分的堅持,為他而扛起一些指摘性的言辭。可問題在於,馬賽也許壓根兒什麼都沒有考慮吧,他在二十四歲時像所有意氣風發又凶猛的腳步,走是本能,跑是本能,揮霍和踐踏也完全是本能。

”你該檢查一下,自己是不是有戀母情結。總對比自己大的人下手。””哪有的事--”等他明白我的具體指代,臉色多少尷尬了起來,但隻是一個挑眉,那麼輕鬆地就能夠自我化解,”隻是順其自然而已。對你也是這樣的。””這樣是哪樣呢?”在我先揚後抑的忐忑,和他先抑後揚的草率間--我們總能找到如此巨大的差別,那根顫顫巍巍在我們中間畫上連線的箭頭,應該叫什麼好?

”什麼?”他已經打算完結了這番對話,低頭找向我的鼻子和嘴唇。

”以結婚為前提的交往嗎?”隨著我的話音落盡,馬賽漂亮的下巴像被什麼生硬地撬起來,我明明白白目睹一個啞然的過程如何開始如何完成。那麼清晰的工筆畫,細到拓出他臉部肌肉每一分毫的寂靜,可我還是不放手,我進一步扼住他淡定的吐息:”我後天就三十歲了。我還想在三十歲時結婚呢。”那年看《老友記》,哭哭笑笑中間除了最讓我號啕的,莫妮卡向錢德求婚外,就是三個女性租借著婚紗店裏的衣服,在房間裏拋著花球瘋狂地娛樂自己。直到瑞秋的帥氣男友正好撞上門,他被自己穿著婚紗的女友嚇呆了,他徹徹底底地落荒而逃。我看著瑞秋起初失神了片刻,但隨後她放棄了追回這段感情,她很漂亮也可愛,聳著肩膀表示”那就算了”,又扯著婚紗裙擺高高地,尖叫著跳起來。可那一幕我也哭了。

我將兩手放在馬賽的胳膊上,推波助瀾地幫助他離開我的身體:”隻是單純地圖個好玩什麼,我不是這樣打算的--也許你覺得連說明這點也沒有必要,我應該不用那麼當回事--那你真的太高估了我。

”其實我也想不管不顧地,簡簡單單地玩一下,圖個一時的高興,但不可能,我沒法活得那麼輕鬆,和你不一樣。你可以不計後果,但不計後果這個詞必然要搞死我。”沒錯,如同積著雪的瓦片,而他一定不會預料到那些冰涼的厚度遲早會有壓垮自己的一天,”我想要更多的東西,更沉重的東西,你給得了嗎?你能給嗎?”出現了,再一次地,在我胸口開始蠕動起來,由模糊至清晰的牽扯力,它們醒了,也餓了,它們迫切地渴望吞噬什麼,於是張開嘴巴,開始大幅度地運作著自己的牙齒,很快把那顆櫻桃吐成兩顆核與一根莖。

周日中午,我趕去赴自己的宴。半路發現絲襪破了,停在一家超市買了雙新的去廁所裏換上。回到車裏打算離開時,從後方傳來沉悶的一聲”轟”,我閉上眼睛,用嘴形罵了一句後,打開車門跳下去。

電線杆像一根嵌在肩膀上的傘柄那樣,在我的車後保險杠上粘出一個仿佛害羞的姿勢。我蹲下身檢查它們吻合的地方,很好,還順便利落地刮掉了一塊油漆,估計修修補補又得五百。

翻出手機找到保險公司的電話,在等待接通的時候我煩躁地撐著額頭,與此同時馬路對麵走過一隊歡快的小學生。三年級吧,也許更小。像一排漂浮在浴缸上的黃色橡皮鴨一樣,唧唧呱呱地拖出一條喧嘩的波痕。我站起身,目送他們在老師的帶領下走向一塊刻著”人民公園”四個字的石頭。

”盛小姐?”話筒裏的女聲溫和地催促著我,”盛如曦小姐?”小時候搬過三次家,卻總是圍著市中心的廣場在打轉,像驢子繞著磨盤,離不開就是離不開。小時候這裏不比現在,最繁華的商店賣著開司米的毛衣,已經是奢侈的時尚品,夏天一路都是剝鹽水棒冰的手指頭,怕嘴巴趕不上凶猛的日照,一概大口大口地咬,跟著腦袋後麵就魔咒似的痛了起來。

馬路在夜晚九點前便安靜了,帶著甜味的安靜,如同一個女孩子臨睡前不忘幻想掖出半張臉在被子上的自己很可愛。

我小時候也算得上可愛吧。人民公園裏擺攤的大叔大嬸頻繁地誇獎,希望老媽能夠替這句話買單,接受他們推銷的氣球或頭繩。倘若一開始她姑且會上當,喜氣洋洋地認為自己的肚皮夠爭氣,卻終究認清了殘酷的事實,於是每次拖著又哭又鬧隻為那個塑料娃娃的我穿過人民公園的小徑。

是不是幾乎每個城市都有一條”中山路”,也都有一座公園冠以”人民”兩字?至少它在我們這裏著名了幾十年,兩個湖--大點兒了我知道那隻能算池子,種了很多梧桐樹和黃楊,一個打理不周的花圃,對全市的青少年們灌溉著”狗尾草也是花”的錯誤觀點。小凳子上多的是老年人用來占位的塑料袋或空飯盒,年輕的早已走進酒吧、卡拉ok廳去談情說愛了。為什麼這個公園沒有一點兒變化的樣子呢?它的周遭,商業街,辦公樓,個個都追求著”顛覆性””創造力””開拓精神”,仿佛學會了易容術,改頭換麵要讓自己一年一變樣,三年大變樣。卻唯獨這個名頭響亮的公園,始終熱愛自己的鬆懈和懶散,堅持花是枯的,草是禿的,秋天裏落葉就得一地,而廁所的紙簍必須永遠滿著,它一點兒也不打算改變。

我坐在駕駛座裏,掛了電話以後,隔著擋風玻璃,有一看沒一看地望著從大門中進出的人群。又恍惚想起有那麼一個屬於童年的片段,我哭著回家,走近人民公園的時候好像找到一個可靠的朋友,我鑽進大門,撿起地上一塊石頭隨便找塊幹淨的牆壁,咬牙切齒地寫著自己的名字。我滿心抱怨著老爸和老媽:”都怪他們,這麼難寫的名字,又難聽又難寫,討厭死了,討厭得要命。”我連手肘都在用力下頂出了尖銳的骨頭,於是因為作業沒交而被罰抄名字的原委便改變了討伐的對象,隻是因為這個名字,”盛如曦”這個名字,在十歲的時候,它煩冗的筆畫足夠讓一個小學生心浮氣躁了。

”不知道還在不在呢--”我短暫地走神,假想著這個公園有一角,還留著我的幼稚和頑皮,隻是隨後就為自己的荒謬而發笑起來,都二十年過去了,”怎麼可能?”

飯店的包廂裏坐著不止老爸老媽兩個。還有兩個,看背影完全陌生,其中左側的那一位先朝我轉過頭,她盤著發,皺紋已經不新鮮了,在臉上不是”畫”而是”刻”地點綴著。這個短暫的一瞥中間,我覺得她仿佛是麵熟的,她的神色裏有什麼無根無據地召喚著我的回憶,直到她身旁的人也回過身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