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的表情,無比恬美,夜晚天寒,她穿著大紅的鬥篷,抱著雙臂,嫻雅地看著天上的第一次專為她所放的禮花,皇後進宮已經三十五年了,這些年來,她的苦多於樂,想想也是一個苦命的皇後。我們大夥盡情歡呼雀躍,皇太後也很高興,陪我們直鬧到下半夜。
原以為這次生日慶典對皇後來說是她人生的一個轉折,乾隆開始高待這位潛邸就一直陪著他走過來的皇後。可是沒想到這卻是山雨未來風滿樓的征兆,末日來臨前最耀眼的一刹那。
皇太後在皇後生日的當晚看禮花著了涼,病倒了。所以乾隆原打算杭州之行不得不推辭到二月十五。
被一片聒噪的烏鴉聲擾醒了我的清夢,我極不情願地爬起來,推開窗欞,抬頭看了看天空,萬裏無雲,靜宜服侍我梳洗,我問她:“船到哪兒了?”靜宜說:“今早寅時到達杭州,辰時萬歲爺下船先行去了行宮。”
梳洗完畢,去給皇太後請安,在門口遇見小桂子端了個食盒進來,看見我打了個千說:“令貴妃吉祥,萬歲爺賜膳給令貴妃。”靜宜接過食盒,遞給身後的太監小成子,命他把食物送殿裏去。
太後的寢宮在禦船的東側,宮女給我行了禮後,打起簾子,見太後正坐在榻上看嬤嬤喂永琰吃飯,看我進來示意把永琰抱到一邊去,她笑著說:“身子骨不行了,不像你們年輕人抗折騰,睡一宿覺就跟沒事人一樣。”我忙給太後請安奉茶說:“臣妾也累壞了,本想偷偷懶,怕皇上罵,隻得硬撐著起來。”太後接過茶喝了一口,放到桌上,命宮女們擺膳,我想告辭,太後說:“皇上剛送來的幾品菜,剛好對我的胃口,你陪我吃點兒。”
我惦記著乾隆送的菜,見皇太後盛邀,不敢推諉,恰好皇後走進來,看見我和皇太後吃飯,笑著走過來說:“吃什麼呢?”看了兩眼說:“皇上還是最疼老佛爺,給臣妾送的都是一些家常菜,給太後的卻是菜中上品,臣妾也吃點兒。”皇太後命人給皇後又加了雙筷子,她不停地讚著菜好吃說:“老佛爺有好菜的時候,不想著臣妾,偏是吃素的時候,總找臣妾。”太後笑著罵了她一句說:“你從小你額娘把你的毛飾兒做長了,我有好東西,哪次能瞞過你?”她放下筷子,嗽了口,我們也跟著嗽了口,太後說:“你們不用看我,我大病初愈,不宜進太多的食物,你們別吃不飽餓壞了。”我們忙說飽了,皇太後才命撤膳。
皇後見皇太後的宮女可人半跪在榻子上打絡子,過去坐到她身邊,問:“打這個半大不小的要做什麼?”可人忙立起身說:“老佛爺前兒得了一塊玉牌子,偏上麵沒有眼兒,就讓奴婢打個絡子裝起來,掛到牆上。”
我坐在一旁的椅子上看永琰寫字,見字跡工整,蒼勁有力。清朝家法相承,極重視對皇子的教育。清朝的皇太子由諸皇子中密定。皇太極的皇八子、順治的皇八子、乾隆的皇二子、皇七子都是在囑意立為太子後而早夭。隻有康熙的皇二子成人,也落得兩次被廢的下場,大清能夠登上皇帝寶座的無一不是由先皇密定。
皇子、皇孫年滿六歲一律入尚書房讀書,所選師傅一律為學識一流的京堂、翰林,不僅教授經史策問、詩賦古文,還簡選滿蒙大臣和一等侍衛教受國語(滿語)及騎射。乾隆曾鄭重告誡各位皇子的師傅說:“皇子年紀雖幼,但陶淑涵養之功必自幼齡始。卿等可殫心教導之;倘不率教,卿等不妨過於嚴厲。從來設教之道嚴有益而寬多損,將來皇子成長自知之也。
乾隆對永琰比諸皇子更嚴厲,未滿六歲就讓他去上學。永琰上學後,被我接回宮裏照顧,每日不交五鼓就要起床上學,比皇帝上朝還早。黑暗中殘睡未醒,已聽到永琰上學開門聲,我急忙坐起身,見太監們挑著白紗燈逶迤出了宮。我披衣出了門,站在廊下,看著遠處的一點白光,心裏很難受,他未滿六歲,就要開始他人生艱難的求學生涯,總覺得現代的孩子學業重,比起大清皇子又要幸福得多。每次都在永琰起身後,我目送他上學,在他麵前,甚至連他的吃穿用度我都很少過問,我是一個不稱職的母親,對他少有笑臉,有的隻是嚴厲與苛責。
我恍恍惚惚回想著對永琰的一幕幕,一低頭,見永琰抬起頭來對我溫和一笑,眉目間顧盼生輝,一派大家公子的風度,我將他環抱胸`前,摸著他清秀粉嫩的臉蛋,心裏忽然閃過一絲歉疚,他是我的兒子,理應得到的母愛,卻讓我吝嗇地藏了起來,我握了握他的手說:“手這麼小,能握住筆嗎?”永琰偎依在我的胸`前說:“皇阿瑪的手也小,倒能撐起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