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後來,四皇子成為太子,得到了喪子的紀皇後悉心教導,太子終於得到了夢寐以求、完美的“母親”。
生母和嫡母,不知不覺中,太子偏向了嫡母紀皇後,他從小就希望能夠擁有這樣的母親,太子越發崇拜親近紀皇後,似乎要彌補童年缺失的東西。
成年之後,太子對紀皇後的崇拜變成了愛慕。豐兒的出生則讓他想起了充滿了陰影的童年。
他得不到的東西,希望兒子能夠得到。
很多時候,成年人畢生所追求的東西、做的事情,無非是想得到童年時無論怎麼撒潑吵鬧或者乖順聽話都沒能得到的那塊“糖”。
今天早朝,永興帝坐在龍椅上心不在焉,腦子裡全是各種童年陰影。
被父皇忽略、被人背地裡歧視取笑、被兄長甚至弟弟們挑釁、甚至那些有頭有臉的太監們都不把他們母子放在眼裡,經常克扣他們的份例……
早朝結束後,永興帝蔫頭蔫腦的去了慈寧宮。
李太後見到兒子這個樣子,五味雜陳,問:“皇帝怎麼了?難道那孩子……有什麼先天不足?”
按道理,頭胎得子,應該高興才對。
唉,母親總是見不得我點好!永興帝猛地搖頭,“不是,豐兒好的很,哭聲快要把房頂給掀了。他唯一的不足,就是出身。”
李太後聽了,心中一塊石頭落地,“哀家其實也想去瓊華島看大孫子,但是哀家和紀太後以前鬧過矛盾,哀家怕瓜田李下的,一旦去看了豐兒,這孩子有什麼頭疼腦熱,紀太後八成要怪在哀家。所以哀家忍著沒去,其實心一直在那孩子身上。”
永興帝看到母親一副“我能怎麼辦呀我也很絕望啊”的樣子就難受,母親總是這樣,以前當妃子的時候,總是在他麵前抱怨皇帝不寵她,她被人欺負了也不會有人給她撐腰,所以要求永興帝不要“惹”事,一旦惹出事了,她這個娘是沒法給他做主的。
其實永興帝有自知之明,從不主動惹事,每一次都是別人欺負他才反抗的。而母親從來不安慰他,還怨他惹事。末了還說,“都是為你好”。
後來他撿了個大漏,封了太子,母親母憑子貴,封了貴妃,母子一起鹹魚翻身。但是母親做了什麼呢?依然什麼都沒有。
母親每天都在重復一句話:“聽你父皇母後的話,好好孝順他們。”
末了,依然是那句“都是為你好”。
永興帝受夠了,直接對李太後說道:“我需要母後幫忙做一件事。”
李太後忙道:“我們是親母子,什麼幫不幫的,你隻管開口。”
永興帝說道:“我除了要給豐兒名分,我還要給他地位、給他所有我能給的一切東西。所以,我需要母親從宮裡選一個老實聽話嘴巴緊的宮女,然後我想法子讓懷安偽造一份這個宮女侍寢的彤史,第一次就定在我大婚之前……”
按照永興帝的計劃,李太後是為了在婚前教會皇帝如何睡女人而把身邊的宮女開了臉,給永興帝暖床,第一次臨幸就在慈寧宮發生。
後來永興帝大婚,娶了一後二嬪,坐享齊人之福,但依然沒有忘記那個初夜裡的宮女,時不時秘密召宮女侍寢。
當然,這些都寫進了彤史,隻有彤史女官和李太後知道。
由於宮女地位低,是個官奴,永興帝就一直沒有給宮女名分。
然而,宮女懷孕了,且已經有了五個月,肚子藏不住了,就去哭求李太後。
李太後大驚,拿了彤史比對,日子能夠對得上,就把皇帝叫過去,勒令必須馬上給宮女一個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