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青梧亦是在第二批回京的人裏頭,站在仙雲居階梯上,看著底下的水已經漫上了階梯,再高三指就能進宮殿裏頭了。底下已經長成了大杏子的樹林就像是在海子裏頭長出來的一般,就連屋裏頭的那條琉璃下的和,也不複往日的清澈。而是夾雜著泥沙的渾濁,裏頭養著的錦鯉和遊魚早已不見了蹤跡。
她站在宮門前,攏著袖子一臉憂愁地看著底下的洪水。縱然是洛陽皇宮裏都如此,民間百姓不知有多難捱過。
溫青梧前世跟崇禎帝一起長大,小時候是他的陪讀,大些了就是好友。後來科舉中了狀元,也算明朝勳貴的第一個狀元出生的上層貴族。成日跟著崇禎皇上,遇上了腐朽到根部的朝堂,黨派割據,民間不聊生。稍有國事動搖,皇上都會萬分自責,下過無數次罪己詔。
他跟在皇上身邊日久,對於國事,尤其是涉及到民生的事,亦是萬分上心。稍有天災就焦急又痛心。經曆過無數的溫青梧很明白,那是無奈,也是絕望。
但他那時陪在皇上身邊,就是全天下的人絕望,他和皇上也不能。在絕望中四處尋找生機,在絕望中掙紮。直至最後掙紮卻陷得越深,殉情家國。
崇禎元年,全陝天赤如血,大旱。中國北方大旱,赤地千裏,寸草不生。
崇禎三年,庚午,旱;辛未旱;壬申大旱。野無青草,十室九空。……村無吠犬,尚敲催征之門;樹有啼鵑,盡灑鞭撲之血。黃埃赤地,鄉鄉幾斷人煙;白骨青磷,夜夜似聞鬼哭。欲使窮民之不化為盜,不可得也
五年大饑。人相食,草木俱盡,土寇並起。
六年大旱,全陝旱蝗,耀州、澄城縣一帶,百姓死亡過半。
七年秋蝗、大饑。途有殍,不知盡數。
八年九月西鄉旱,略陽水澇,民舍全沒。
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無,十一年夏飛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南北俱大荒……死人棄孩,盈河塞路。
自皇上繼位以來,陝西年年有大旱,百姓多流離失所。
百姓爭食山中的蓬草,蓬草吃完,剝樹皮吃,樹皮吃完,隻能吃觀音土,最後腹脹而死。
追憶起前世殘破的家國和生活在彼時的蒼生,溫青梧慢慢握起身側的拳頭。其實他跟皇上真的真的,真的很努力了。很努力想要給他們一個好的國家,一個風調雨順,人壽年豐的時代。
但他跟皇上都沒有做到。也是苦了他們,偏偏生活在那個時代。若是真的有下輩子,溫青梧想,那些餓死在路邊的人,那些白骨青磷,那些被人丟棄的嬰孩,就投生在這樣的盛世繁華中吧。
如果可以,她寧願死後重生在這裏的不是她,而是那些生不逢時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