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雖然從來沒有提過他以前的事,包括他的姓名身世經曆等等,但明熙看得出來,他出身良好,應該受過很正統的儒家教育,像他這種儒家弟子,秉承的是對內正心修身,對外齊家治國平天下,一般都有一顆濟世安民之心,希望能在朝堂上發揮力量,以求流芳百世。
清溪一直都是波瀾不驚的樣子,但從他平日裏看的書籍就能看出,他的這些信念從未改變,而韓崢受他影響,也有著很樸素的愛國思想,在能力範圍之內,願意為國為民出一份力,明熙作為他們的師父,也不希望兩個徒弟一輩子碌碌無為,既然他們有心,自是要支持的,隻是以他二人的文才,想要科舉出仕很有些難度,明熙才想另辟蹊徑,借著進獻高產作物與孟將軍搭上線,孟將軍胸襟廣闊又能慧眼識英,若能入了他的眼,日後清溪二人若有心仕途,也能有個引薦之人。
而聽了明熙的話,清溪方知師父胸懷天下,是他自己心胸狹隘才對,不覺羞愧,麵帶慚色道:“是我想差了,還請師父莫怪。”
明熙不以為意,說:“你們休息兩日便出發吧,路上好好想想,是想從軍上陣殺敵保,還是想入朝為民請命,或是在江湖上懲惡揚善,想好了就去做。不管你們做什麼決定,隻要不違背良心道義,我都是支持的。”
兩人應諾,各自回去思考不提,明熙自己也要好好想想,她這幾年一直有個模糊的想法,隻是沒有下定決心,隨著時局變換,此時也是時候做決定了。
五日後,明熙送走了兩個徒弟,自己一人前往嘉興,一路風塵仆仆返回家中,先去見了父兄,回房洗漱後,就把程英和楊過叫來考校功課,先問兩人文化課進度,兩人年齡雖然差了幾歲,但楊過小時候沒正經上過學,因此正跟著程英從頭學起,如今兩人學的都是三百千類的啟蒙書籍,兩人輪流背誦一遍功課,又把平日裏練的大字拿出來給明熙看,過關之後,明熙才開始考察兩人武藝,發現兩人均小有進步,不免勉勵幾句,要他們繼續努力不可懈怠。
正事已畢,程英才撲到明熙懷裏,軟軟的說想他,楊過這段時間跟程英鬧慣了,一看她撒嬌,就在一旁做鬼臉羞她,嘴裏噓道:“不害羞,這麼大人了還撒嬌,還想當人師姐,先斷了奶再說吧!”
程英立馬從明熙懷裏鑽出來,狠狠瞪了楊過一眼,又委屈的對明熙說:“叔父,你明明說了他是師弟,他不聽話,還總欺負人,他不是好孩子,叔父罰他!”
明熙還不知道這兩個一直在鬧騰,在她看來,程英性情溫和,年紀雖小卻很懂事,家人寵著也沒有絲毫驕縱之氣,而楊過雖然頑皮些,卻比程英大四五歲,又是頂頂聰明之人,兩人可能處不好,但應該不會鬧矛盾,如今這又是怎麼回事?
她忙細問究竟,程英搶先把事情說了一遍,明熙看向楊過,他卻說:“我拜師前咱們說好了的,不能指使我,我才不要比我還小的師姐管我,我要當大師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