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段(2 / 3)

拍攝完日出的場景,我就直奔巴戎寺,這裏的遊客也很多,相反當地人就少了很多。最先參觀的當然是聞名已久的四麵佛,49座佛塔均為巨大的四麵佛雕像,佛像為典型高棉人麵容,據說是建造巴戎寺的神王闍耶跋摩七世的麵容。佛像臉帶安詳的微笑,穿行在眾多佛塔間,身處任何一個角落,都浮雕會發現有帶笑的眼睛注視著遊客的一舉一動,這就是令吳哥窟蜚聲世界的“高棉的微笑”,沒有身臨其境,是無法體會到他的神奇,那樣無處不在的微笑,那樣聖潔而又溫和的微笑,讓每個人的心裏都接受了一次洗禮。

巴戎寺的回廊壁畫也十分豐富,1200米長的浮雕長廊令人驚歎的刻畫了11000個人物。內層回廊主要為神話和宗教故事,而外層回廊則以現實生活為題材,從戰場廝殺到生產勞動、集市貿易的生活圖景應有盡有,這樣世俗化的雕塑題材在吳哥建築群中是非常少見的。所以我並沒有參觀內層回廊,而是把時間留給了外層回廊,那樣世俗化的場景比之神話更具有意義。

離開巴戎寺,穿過一個小市場,就到了一個叫十二塔廟的地方,這裏的遊客不多,所以十分清靜,照相機留下了大段的屬於這裏的美好時光。掩埋在綠蔭下的古老的廢墟,就像是一個被遺忘的仙境一樣,帶著內斂的美好,靜靜的躺在那裏,等待著你的發掘。

之後去了塔布隆寺,在學校時,有不少喜歡古墓麗影的同學提起過這裏,所以並不陌生。大榕樹前修了木質的平台,有很多遊客在這裏拍照,沒有想象中那樣的美好,拍了幾張照片,帶著遺憾離開。如果沒有古墓麗影,沒有這些慕名而來的遊客,這裏,也許會像往常一樣,安靜而且美麗,帶著沒有人發掘的神秘感,安靜的等待著,直到消失,我不知道這不是一個好的結局。

最後,回到了小吳哥,下午的小吳哥很適合照相也很適合參觀,所以人很多。吳哥寺的建築很輝煌大氣,每一個細節都是格外的精致,甚至連回廊上的柱子都是極致的精美,導遊一邊講訴著,一邊告誡著遊客不要觸摸它,每個人也很自覺的愛護著這裏,想要讓這樣絕美的藝術品一直傳承下去。

夕陽西下,吳哥寺越來越夢幻,拍了很多照片,很唯美,也很不真實,光線也恰到好處的迷人,看著拍下的照片,我自己都很滿意,也很滿足。能夠記錄下這樣的美景,我似乎也能肯定自己的價值。周助,真的很像,有更多的時間,去走過那些我一路上錯過的美好,我是不是太貪心了呢。

晚安。

第55章 第四十七封信

周助,

敬啟。

不知道算不算是我旅程的最後一站,雖然我的計劃書上還有薄薄的兩頁,但是接下來就要回日本了,快一年了,我又將踏上那片熟悉土地。那裏有我太多太多的記憶,也許就是因為這樣,我才能一直堅持著這段旅行,直到今天。

台灣是一個有很多地方和日本很像的地方,之前來中國時因為路線原因並沒有來這裏,所以把這裏作為了我回日本前的最後一站。飛機是早上抵達台北的,說實話,飛機餐並不難吃,但是很不對我的胃口,沒有吃多少,卻還是要拖著有些疲憊的身體開始今天的旅行。

一下飛機便趕到了台北東區市民大道上微風廣場旁邊的古城去吃了網上評價很好的古早麵,味道確實和網上說的一樣好,而且就餐環境也古色古香很讓人舒服,終於滿足了我餓到了現在的腸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