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九十七(1 / 2)

可是遮婁其王國的軍隊還是將戒日王的軍隊擋了下來,戒日王的軍隊和遮婁其王國的軍隊一樣死傷極為慘重,最終戒日王明白打不過,所以要求和遮婁其王國議和,約定兩國以那馬達河為界。

然後遮婁其王國因為軍隊死傷慘重就答應了這個條件,而戒日王的軍隊更是死傷慘重,所以戒日王隨即率領剩餘的殘兵回到了戒日王朝,更是隨後戒日王再也沒有進行過南征。

這個主要是因為不太容易打過,死傷太過慘重,這就導致戒日王朝內部平民們苦不堪言,因為打仗當兵的都是平民,大麵積死亡的也是平民。而戒日王其實是一位非常篤誠的佛教信徒,而佛教的主體教義就是向善,不能殺生,乃至救人!戒日王也是受到了佛教教義嚴重的影響,接著在全國各地大量的建設佛寺、佛塔、而且建造這些建築的時候,戒日王朝的平民們也是非常樂意幫助,畢竟這就是他們的信仰,不會覺得戒日王是讓他們在做苦役。

故此這就導致戒日王朝這個地方,僅僅隻是曲女城就建立了一百多座佛寺。而且佛教中的派別之類的還比較繁多,然後引發了很大的爭端,所以戒日王每五年就要舉行一次宗教大會,也叫無遮大會,讓他們辯論,可是一位來自我們中國唐朝的高僧玄奘,卻意外的在一次大會上駁倒了所有的僧人,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至此在公元六四一年至六四七年之間,戒日王多次派出使臣到達我們中國的唐朝,而唐太宗也會派出王玄策等人率領著外交使團進行回訪。因為我們中國唐朝是非常強大的,所以戒日王一般都是親自出迎,接受唐朝的國書,並贈送給我們中國唐朝火珠、鬱金和菩提樹等等,一直與我們中國唐朝保持著非常友好的關係。

直到公元六四七年,戒日王去世,一下子印度的戒日王朝開始大亂,高層想得到戒日王的王位,這就明爭暗鬥,甚至是大大出手,到處都是血流成河,死屍遍地,最終戒日王朝也由此徹底瓦解,而北印度又再一次陷入了分裂的狀態。

現在我們了解到了印度的問題,當然也可以看出來,這個時期的印度帝國依舊是徹底分裂的狀態,不管是高層的爭權還是與下層的種姓製度問題,都是紛爭不斷,但是我們也可以說,這個時候的印度帝國因為佛教這種特殊文化的出現,確實對整個體係影響非常大,而且這種佛教文化的主要理念,還是以很快的速度傳到了我們中國,之前我們也就因為這個問題而展開過數次的討論,現在我們來看看我們中國這個時期的一位佛教高僧,也就是剛才我們在印度帝國中提起的玄奘。

玄奘是一位從小就非常聰明的孩子,悟性也是非常高,而且因為佛教的文化很早之前就傳到了我們中國,畢竟我們中國和印度帝國的距離很近!所以玄奘從小就接觸到了佛教文化,而且也對佛教的文化非常的感興趣。故此玄奘他的父親去世以後,玄奘他就跟在洛陽淨土寺出家的哥哥去到各地聽高僧說法,這就逐漸也有了出家的念頭。

玄奘十三歲的時候,他就在淨土寺剃度為僧,也開始了學習佛法。而玄奘十八歲的時候,我們中國這個時候有戰亂,所以玄奘就為了躲避戰亂,輾轉到達了成都,一路上也是看到了我們中國人在戰亂中死傷無數,甚至更多的人是食不果腹,衣不遮體,其實我們中國的戰亂相對於西方的帝國而論,還是比較好一些的,為什麼我會這樣說呢?其實我們中國從秦朝開始就沒有實質意義上的奴隸說法了,即便就是出個什麼問題,也是可以找高層告狀的,但是總有地方天高皇帝遠,所以管理不過來,但不管怎麼說,反正我們中國的死傷是沒有西方國家嚴重,西方國家全部是燒殺搶掠,然後就是糟蹋女人,接著就是俘獲會說話的工具,也就是實質意義上的奴隸。

好了,我們的話題似乎跑遠了,總之這個時候的玄奘是十八歲,他也因為我們中國這個時期,也就是唐朝時期是發生了戰亂,至此就為了躲避戰亂,這來到了成都。玄奘在成都呆了五年之後,這就向東好像是雲遊一樣的形式,其實是為了尋找更好的師傅,能為他開解心中的迷惑,故此東到了劍門、三峽、就是各地尋找老師和良友。

這一雲遊的形勢就是長達十年,也就是十年之後,這個時候的玄奘已經非常精通各種佛法和佛教的典籍,於公元六二七年,玄奘這就為了徹底解決對佛教教義的疑問,在沒有拿到任何通關證件的情況下,他孤身一人,這就踏上了西去印度求取佛法的萬裏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