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51、五台山 1(1 / 2)

0151、五台山(1)

五台山,又名清涼山,位於山西五台縣台東北部,為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稱為‘金五台’。又因由五座山峰環抱而成,又稱‘五台山’。五台山傳說為文殊菩薩的道場。

由於時間充裕,吳世琮三人在山西遊曆了一番,一個月後,終於來到了五台山。

在《大方廣佛華嚴經》中記載:‘東北方有處,名清涼山,從昔以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文殊師利,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一萬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

《佛說文殊師利寶藏陀尼經》中說:‘倘時,世尊複告金剛密跡主言,我滅度後,於南贍部洲東北方,有國名大震那,其國中有山,我曰五頂,文殊師利童子遊行居住,為諸眾生於中說法’。

中國,古稱‘震那國’,五台山即在印度的東北方,上述二經提到的‘清涼山’、‘五頂山’恰好於五台山五巒巍然、氣候清涼的特征與經文描述相符,佛教徒即把五台山定為文殊菩薩道場。

佛教傳入五台山,普遍的說法是始於東漢。相傳漢明帝時,天竺高僧攝摩騰、竺法蘭來到五台山(當時叫清涼山),發現此地有釋迦牟尼佛所遺足跡,這座山的山勢和印度的靈鷲山(釋迦牟尼佛修行處)相似,並且文殊菩薩有在此顯現,故二人決定在此建寺。寺院落成後,命名為靈鷲寺,又因漢明帝信佛,加‘大孚’兩字。

至北齊時,五台山寺廟猛增到二百餘座;隨文帝時,又於五個台頂各建一寺;唐代,全山寺院多達三百多座、所,有僧侶三千餘人,名僧輩出。

明末、大清朝前期,都對五台山各廟宇進行重修、擴建,才有了今天的恢宏壯觀。

吳世琮三人,在雲南時也曾經看過大理寺的壯觀,以及西雙版納藏傳佛教寺院的金碧輝煌。可是,五台山三百多座寺廟,青廟及黃廟交錯成景,卻是他們第一次見到。

青廟,即漢傳佛教,也是漢族僧侶居住的地方;而黃廟,即蒙傳藏傳佛教。青廟與黃廟相互比鄰,共同發展,這在四大佛教名山中是獨有現象。

與一般的遊客不同,吳世琮三人當然有他們自己的計劃。

他們除了觀看整個五台山的風景外,更注重的是山裏的地形地勢,各條路徑的走向等。

三人沿著寺廟群,各處都走了一圈。最後,進入到一座最大的寺廟——顯通寺。

顯通寺,又稱大孚靈鷲寺,始建於東漢明帝永平年間。

伴著佛香繚繞,聽著輕輕佛歌,三人又一次感覺到了寺院裏特有的高大威嚴和神聖。

寺內,高僧們輕輕輕敲著木魚,唱著大家半懂不懂的佛歌。他們神情專注的樣子,也影響著跪在佛前的所有信徒。

今天,是一個道場日,有不少從附近以及全國各地趕來的人,不管是達官顯貴,還是貧困鄉民,到了這裏,都是一樣的信徒,沒有高低貴賤之說。一個個跪在佛像前,默默聽著高僧們的念誦,祈禱著自己心裏的祈求。好像每個人所有的一切幸福和不幸都能在這裏得到解決。

進入這樣的場合,吳世琮三人,看起來有些另類。他們在殿前無所事事地轉動著,也引起了信徒以及僧人們的注意。

好一陣子,大家看著三人沒有要走的樣子,也沒有看到三人想要跪地祈禱。一個僧人走過來,雙手合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