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聽聞山中有神仙(2 / 2)

這寥寥數句少年背誦的心決是從一個破落道長手裏換來的,當時花費了單純少年整整二兩白銀呐!先前不覺得這心決有什麼問題,今時晨霧騰起,少年頭腦清明,似有所悟。這才後知後覺,感到自己老老實實背了一年的口訣,也許是滿口胡赳毫無用處地白話!

怪不得這數月已過,體內一點異樣感覺都沒有。

“欺人太甚,欺人太甚呐!”少年憤憤地跳腳罵道。

少年姓李名太易,九裏村人。

九裏村滿打滿算人口不足兩百戶,地居太和劍山山腳五十多裏一山坳處,村莊裏人平常靠打獵種植為生。

身處對外以“土地富饒,騎兵強盛”自稱地武紀王朝,九裏村實在是窮的難以和富饒沾上哪怕一星半點。

一人獨居十一年的李太易活的並不容易。弱冠之齡,六歲蒙童,在唯一能夠相依靠的李太歲仙逝之後,李太易就成了村莊裏的又一名孤苦無依地孤兒。

好在那個生前有著蹩腳醫術的村裏唯一大夫,給年幼地他留下了兩頭牛犢子這筆不菲地家當。

一頭被李太易作弄起名牛大,另一頭為牛二。

靠著這兩頭緩緩跟隨著少年長大變強壯的青牛,偶爾給出山進城的人拉拉貨,耕耕地,勉強糊口。又有村裏受過李太歲恩惠的村農幫忙接濟,才磕磕絆絆成長起來。

這種與世無爭近乎靜止的生活,在武紀六年打破。

三個月前,這個近乎隱世的村落裏來了個衣著破爛,卻存有一股仙風道骨氣質的老道士。

老道自稱無念道長,來自東方一名不經傳的道觀裏,遊曆至此,意欲觀一觀這名滿天下的劍山。

當時那老道士說話文縐縐的,又尚存著一股高人氣質,除了初見是被村裏的人好奇,團團圍觀。

這些年,村子裏來的奇形怪狀地人也有好幾個,不過從來都是即沾即走,從來沒怎麼和九裏村的農戶打過什麼交道,交集甚少。這次好不容易來個主動說話的,村農們滿是好奇的聚集過來。

走進之後上下打量見這道士也是一張嘴一個鼻子,和雙滄桑的比村東老鐵匠還渾濁的眸子時,頓時都沒了興致,下地作農活的做農活,該打獵的打獵,散了去。隻有牛被借走了無聊至極的李太易和幾個半大未有上私塾機會的孩子不舍離去,嚷嚷著讓老道士講村外世界裏的故事。

這個不大卻儼然充滿活力的村莊裏,那些半大的孩子多半是未出過和豐縣的。對他們稚嫩的思想來說,和豐縣就已經很大了,根本不能想象出比和豐縣還大的外麵。

李太易知道外麵有多大,並不是說他去過,而是有這個概念,年幼時經李太歲之口得知,他在乎的是那些關於神仙劍仙仙師之類之類的……以己力破山河,行雲走霧,降妖除魔,有大本領的人一直是李太易所向往的

於是,願望似乎很快實現。衣著破爛卻不然風塵地老道士就在他目瞪口呆下,從他懷裏勾出二兩攢了好久不離身地銀子,輕輕顛了顛,不待李太易發作,便附耳傳他一套心法,罷了有深意的看了看李太易,說了句莫名其妙的話。

“契機明朗乾坤裏,緣分,緣分呐!”

說完興致頗高的端起一碗村民孝敬地粗茶,一飲而盡,之後步伐緩慢徑直穿過村莊,徑直前往後山,眨眼間,那在李太易眼中蒙了一層紗,變的仙風道骨模樣地神秘老道士,不見蹤跡。

因不滿老道士就這麼走了地孩子們,紛紛噘著嘴滿臉委屈跑回家準備向找老娘告狀,留下李太易呆立後,即刻轉為滿臉狂喜,以為遇到了書本中的老神仙……

……此時看來被騙地事實是無誤了。

坐在潭邊,李太易氣苦的撇了撇嘴,罵了一聲死騙子,肚子在此時也頗為不爭氣的咕咕叫了一聲,五髒廟憤怒了,得,此刻再也沒有心情去修什麼仙了。這世道裏,填飽肚子才是實在的。

日頭未上三杆,鬱蔥茂盛地森林裏鋪灑著星星點點亮光,李太易找牛的空擋,順手摘來幾把紅彤彤鮮豔豔地果子,顧不上擦拭,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滿口香甜,既能填肚又能滿足饞嘴,很快便滿心歡喜的投入到食物的誘惑上,忘卻了剛剛憤怒。

這才是無憂無慮地少年……

“昂”一陣長而透露著喜悅的牛吟傳來。

李太易用衣袖抹了抹嘴角紅色果汁,咧開嘴笑了起來。

這憨貨,牛鼻子比村中老黃狗的還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