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夜宿(一)(1 / 2)

一行人告別家中,乘坐驢車,逐漸駛離九裏村,向著前往明啟書院第一站必須所經過之所,和豐縣城而去。

和豐縣距離九裏村約莫百裏左右,按照腳力,騎馬大概也就三個時辰,乘騎專門拉貨地驢車,則需要晨時出發,半晚而歸。

一行人,大大小小的孩子數量最多,起先可能是離開爹娘,與之頭一次分別,遠遊求學,那十四名男孩女孩子,興致都不太高,低頭不說話。

直到馬車通過一道並不算陡峭地山脊,可驢車之上眾人也必須下車推動之時,這些憋了快一路地小家夥,則忽然爆發開來,一邊在幾位大人的看護下推車,一邊嘰嘰喳喳,探討著此次負笈遠遊。

十四名那位九裏村已逝去老人寄予厚望地讀書種子,其中的四名女學子,除了最小那個不到六歲,其餘三個小姑娘各相差一歲兩歲,分別為九十十一。

穿著娘親縫製地紅色對襟衫的小女孩李靜萱,在幾個小女孩兒之中,年紀最小,個子最矮。在驢車車輪陷入石澤在那座名為後崖山山路之上,十幾名讀書種子,共同跳下車攀推車,而力氣最小卻推的最為賣力的,便是這李靜萱李小姑娘。

在李太易幾人的注視下,紮著羊角辮地小姑娘那張白嫩小臉兒,因用力過猛而漲的通紅。

身為曾經的九裏村孩子王,李太易對這十幾個孩子都不陌生,特別是這個名為李靜萱地小姑娘。

前兩年李靜萱還尚未到上私塾地年紀,在九裏村打穀場,經常跟著幾個年紀稍大一些地孩子屁股後麵串上串下瞎跑。

小姑娘自小便極其愛幹淨,不像同齡地村中孩子,鼻尖兒下頭會掛著兩道清流,時不時拿袖口抹鼻子,隻是那身家人細致縫製地套頭衫之上,灰塵多了些。

待三輛村子雇傭地驢車走出那片樹木稀少,灌木草叢植被稀鬆,尖銳鬆軟小石子遍布地小山丘之後,天色已經黑下來,於是隊伍便開始停下休整。

顧慮到車轅之上坐的是十幾名孩子,三輛驢車一路行駛的較為緩慢。近百裏路程,清晨時分出發,天黑之後才走了三分之一不到。

十幾個孩子皆帶有幹糧水壺,這支隊伍地主事之人,是一名四十來歲,長年在外行走江湖,給人壓押鏢運行貨物地中年漢子領頭。

漢子示意眾人可以生火熱水吃晚飯了。

中年漢子早年出了九裏村,在和豐縣以外闖蕩,最遠便去過那座河山大郡偏東地明啟書院所在名都之城,此次出行,便是那位九裏村李榆正寫就地一封書信召回來。

中年漢子名為李廣亮,漢子皮膚黝黑,身體精壯,滿臉正氣,手心之內遍布老繭,尤其是拇指指根,老繭最厚。行走江湖武夫道上之人,一看便知,此人擅長使刀,且是不下三十斤地重刀。

這次遠遊求學十四位學生之中,李廣亮三子之中地老三便在其中,名為李逵。

老大早早夭折,老二前幾年在和豐縣城被一座名不經傳地小道觀老道人瞧上了眼,收為關門弟子,如今在道觀之中修習道義,而如今中年漢子寄予厚望地這個書讀的最好的小兒子,則成了一家人地心頭肉。

李逵性子懦弱,欺軟怕硬地厲害。在家中因為父嚴娘寵,對這個長年不在家地父親李廣亮並不太親近。在私塾十多位學生之中,和師阮關係最好。

九裏村雖然李姓人占多數,可也有不少本地別姓居民,而師姓便是其中之一。

師阮是十四名私塾上課地學生當中年紀最大的一個,已是十二歲地少年了。在九裏村那座村民籌建地小小私塾之中,少年自作主張地管理秩序,給課堂之上搗亂地學生如同大人般,製定戒律。

李逵歲數小,記性卻極好。聖賢書籍,詩詞名句,誦讀上一遍,便能倒背如流,而且完成先生布置地業課,完成的最好,和最聽先生話個子最高地師阮能玩到一塊兒去。

師阮父親是和豐縣記錄小縣城雞毛蒜皮管理糧倉地小小主簿,以武紀王朝地官品分階,僅入從十一品,俸祿稀微,因精打細算會收油水,時常給家裏寄些銀兩,師家一家老小日子倒也還算過的去。

等架在火上燒的鐵鍋中,水開之後,李太易將袋子裏地麵粉倒進那隻隊伍之中唯  隻鐵鍋之中,拿了雙竹筷,緩緩均勻攪動。

天色徹底黑下來,篝火一圈,圍繞著十幾個小腦袋。篝火火光映著這些朝氣蓬勃地稚嫩臉龐,火燒的更旺了一些。

名為李靜萱地小姑娘,慢慢來到李太易身側,伸手悄悄拉動少年衣袖,怯生生道:“易師兄,我們什麼時候能到那座明啟書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