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神龜’。多刻龜形以應大橫之兆。”
隨侯劍:
古代劍名。《漢書。郊祀記》:“又以方土言,為隨侯劍,寶玉、寶璧、周康寶鼎,立四祠於未央宮中。”
飛景:
三國時魏文帝曹丕命能工鑄造的三把寶劍之一。曹丕《曹論》:“建安二十四年二月壬午,選茲良金,命彼國工,精而煉之,至於百辟,浹以清漳,光似流星,名曰飛景。”一作“蜚景”。元倉子曰:“蜚景之劍,威奪百日,氣成紫霞。”
流采:
三國時魏文帝曹丕命能工鑄造的三把寶劍之二。參見“飛景”條。
華鋌:
三國時魏文帝曹丕命能工鑄造的三把寶劍之三。曹丕《典論》:“選茲良金,命彼國工,精而煉之,至於百辟,以為三劍:一曰飛景,二曰流彩,三曰華鋌。俱長四尺二寸,重一斤十有五兩,淬以清漳,勵以,飾以文玉,表以通犀。”
孟德劍:
三國時曹操所用之玉劍。因曹操字孟德,故名。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魏武帝曹操,以建安二年,於幽沽得一劍,長三尺六寸,上有金字,銘曰‘孟德’,王常服之。”
曹操對鋒利刃:
刀式古劍。劍背貼護手處有篆文“曹操對鋒利刃”,故名。劍身長三尺二寸四分,寬約一寸二分,重一斤七兩,貼護手處鑄有三朵小花。劍鐓與護手皆嵌銀精鑄,其柄與護手均似刀形。1918年,山東濟寧西關古墓中出土。
珠劍:
古代名劍。《南史。羊侃傳》:“魏帝壯之,賜以珠劍”。
楊修劍:
古代名劍。為漢末文學家楊修的佩劍。劍身長一尺六寸八分,篆有“楊修”二字,柄長八寸,重十四兩。便作圓環形,護手及劍柄、劍鞘均為木質,吞口為紫銅質。《紫劍指南》:“劍式極古,隱約為篆書‘楊修’二字。
白虹:
三國吳大帝孫權所藏六柄名劍。晉。崔豹《古今注》:“三國吳大帝孫權有六柄寶劍,一曰白虹,二曰紫電,三曰辟邪,四曰流星,五曰青冥,六曰百裏。”
紫電:
二國吳在帝孫權所藏六柄名劍之二。王勃《滕王閣序》:“紫電青霜,王將軍之琥庫。”參見“白虹”條。
辟邪:
三國吳大帝孫權所藏六柄名劍之三。參見“白虹”條。
流星:
三國吳大帝孫權所藏六柄名劍之四。唐。楊炯《楊盈川集。送劉校書從軍》詩:“赤土流星劍,鳥號明月弓。”參見“白虹”條。
青冥:
三國吳大帝孫權所藏六柄名劍之五。參見“白虹”條
百裏:
古代名劍。三國吳大帝孫權所藏六柄名劍之六。參見“白虹”條。
千古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