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江這麼一說,一直很少言語的李東功卻認真地說道:“不,這兩尊佛像確實是梁代的,連作者的名字也清楚。上麵的佛像是一個名叫包選的人刻的,下麵的是石能刻的。他們都是名門的子弟,不是佛像師。”
“是這樣嗎?”這不是喜不喜愛的問題,而是學術上的問題。不管對方如何認真,也不能簡單地表示同意。入江提出了這樣近似於否定的疑問。
第三峰的絕壁高達五十米。注意一看,它的岩麵不是平直地抵達地麵,而是在相當於中央的地方斷了,形成一個岩台。也就是說,大體上分為兩段。
大佛像分別刻在上段和下段。從佛像的螺發、肉髻和自毫等可以看出都是釋尊像。兩尊都是坐像,高度都達十米左右。
要說奇怪也真奇怪,同一個岩麵上竟刻著兩尊同樣大小的釋尊像。而且兩尊像在技術上也很酷似。
仔細一觀察,可以看出上段的佛像比下段的佛像刻得多少要認真一些。是不是同一個作者先刻了下段,覺得有點不滿意,於是又在上段重刻了一次呢?入江突然產生了這樣的想象。
大家都知道,中國的石像——如雲崗、龍門,首先是掘好石窟,然後在裏麵塑佛像。不過,玉嶺的老百姓不可能掌握這樣高深的技術,因此把佛像直接刻在岩麵上,隻用線條來表現出形狀與其說是雕刻,不如說更近於繪畫。
日本也有許多這樣的摩崖佛,也是無名的老百姓希望以某種形狀來表示自己的信仰,長年累月刻成的。
在這些幼稚的線刻的佛像中,應當說唯有第三峰的兩尊像出類拔萃。它們雖然也是線刻,但有一種立體感,令人感到逼真。
不知道什麼原因,下段釋尊像的嘴唇上塗有朱紅。
“下麵的佛像塗著口紅。那是為什麼呀?”入江問李東功說。
“唯有那尊佛像,每隔十年要塗一次朱紅。不知道這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現在已成為本地的一種習慣儀式。稱為‘點朱’。”
“點朱?” 棒槌學堂·出品
入江想起了前兩天也曾向人反問過這個問題——那個地主老頭曾勸他一定要看一看十年一次的儀式,指的正是這個“點朱”。叫入江這麼一問,地主老頭回答說,你去了就明白。
李東功也同樣回答說:“三天之後就要點朱,你可以看看。”
詳細的情況雖不了解,總之是一種在佛像的嘴唇上塗上朱紅的儀式吧。
“太高啦!……”入江仰視著岩麵,低聲地自言自語說。雖說是下段的佛像,嘴唇離地麵也有二十來米高。
“高也可以塗。”
“有什麼來由嗎?”
“有種種的說法。你看,上下兩尊像並不是完全成直線地重疊。下段佛像的上半身不是朝右邊偏一點嗎。不過,它給人的感覺仍然好象是壓在上麵佛菩薩的屁股下麵。而且從技巧上來看,下麵的也稍微差一點。因此人們說下麵的佛像有點受委屈,在它的嘴唇上塗上朱紅,多少給它一點安慰。有這樣的說法,不過,這是胡說。”
“那麼,真正的來由呢?”
“這有資料可查。我家裏就有這樣的資料,你可去看看。”李東功最初少言寡語,可是一涉及到摩崖佛,他就滔滔不絕地談起來。
“一定讓我拜讀一下這樣的資料。”入江說。
第五章
在第五峰的西麵,延伸著約一公裏長的普通的山崗子。當地人把那裏稱作“五峰尾”。瑞店莊就坐落在五峰尾的尾巴上。不過,五峰尾上也零零落落地有些民房,一般都是背山而建。這種民房稱作“跨山厝”——跨山的住房。
據傳說,隻有家裏有人中了舉的人家,才允許建造這種跨山厝。而且對高度也有規定,中了舉人的人家比中了秀才的人家,要在更高的地方建造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