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吧?怎麼做?”大禹把伯益請到自己的行營,急切的問道。伯益沉吟了一下,反問道:“大禹,你是想慢功夫?還是快功夫?”“怎麼講?”大禹有些不明白。
伯益解釋道:“慢功夫就是先治理大河,後治理部落城郭,最後治理帝都,快功夫就是先治理帝都,立馬就做出成績來”。大禹哈哈大笑:“當然是快功夫,我要是再不出成績,我這顆腦袋就沒了”。
“好”,伯益說著就掏出一張地圖來,說道:“大禹,你看看怎麼樣?”大禹趕緊過來一看,有些不解:“這不是帝都嗎?怎麼有些不一樣?”伯益笑笑:“你再仔細看看,就明白了”。大禹細看之下,這才明白。
“太好了,伯益,你小子簡直就是天才,我怎麼沒想到?”伯益笑笑,不失時機的說道:“你是大智若愚,我這是微末之技”。真是千穿萬千馬屁不穿,幾句話就吧大禹說的渾身的舒坦。
隨後,大禹拿著伯益的帝都規劃圖,上奏了舜帝,舜帝也是大為的高興,隨即命令大禹,先把帝都整修一番。連帝都的水患都治不了,何來的治天下?
伯益的設計也不複雜,就是把整個帝都,按照縱橫16道水網設計,也就是以皇城為中心,四周挖一道很深的護城河。以皇城為中軸線,在帝都城裏麵,縱向挖出八道水溝,橫向也挖八道水溝。
水溝的兩側是人行道,每個水道上架設木橋,方便來往。這個設計不複雜,但行動起來確實很麻煩,需要拆遷很多民房。這也難不住大禹,大禹有聖旨在手,那個不想活了?工程進行的很順利。
大禹足足調動了20萬老百姓,不到2個月,就順利完成了帝都的整修。如此一來,八縱八橫的水道,別說是蒲阪城北高南低,就是平整的地麵,有16到水道的布局,也不再有水患了。
大功告成之日,舜帝召見了大禹,是大加的讚揚:“大禹,你不虧是我的股肱之臣,這樣的方法,你是怎麼想出來的?”大禹看了一眼大禹,也不敢隱瞞:“陛下,這是伯益的功勞”。
花花轎子人抬人,伯益一看大禹替自己爭功,也就是順勢抬舉大禹:“陛下,小臣隻是一個初步的設想,還是大禹大人的奇思妙想,不說別的,就是這星羅棋布的木橋,就不是小臣想出來的,都是大禹的功勞”。
舜帝聽了頗為讚許,知道伯益是忠厚之人,便當即加封伯益為世襲萊蕪王,世襲罔替,並讓萊蕪附近的蒙山,緇水一帶劃歸了萊蕪,至此,萊蕪的底盤擴大了兩倍,伯益心中大喜。
大禹心裏更是美滋滋的,其實,這帝都木橋的修建,都是班的功勞。班是伯益的徒弟,雖然在官職上是屬於大禹所轄,但伯益是班的師傅。班是木匠之祖,徒弟眾多,就是整個帝都的修建,都是班的功勞。
千穿萬穿馬屁不穿,這個道理是千古不變的真理。慶功宴上,後稷也不計前嫌,過來跟大禹套近乎。不管怎麼說,這疏導的方法,的確是比堵的方法好的多。不說未來的九州是如何治理,就說這帝都。
水網縱橫,大道也因此暢通無阻,今後的帝都,才是真正繁華起來。就比如那些拆遷戶,剛開始的時候,是不太情願的,後來看到水網縱橫,大道暢通,做生意比以前便宜多了,也就心無怨言了。
最關鍵的是,所有的拆遷戶,都得到了安置。雖然朝廷沒出錢,但朝廷給拆遷戶劃定了最好的地理位置,這對帝都的居民來說,是最大的好處。在等級分明的舜帝國,不殺頭就不錯了,誰還敢囉裏囉嗦?
帝都治水的成功,舜帝大喜,可有一人就不高興了。那就是在天庭的玉皇大帝。本來,玉皇大帝是給舜帝國三年的災害水患,目的就是懲罰姚舜。先前的姒鯀治水無方,玉皇大帝還是很高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