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黃大仙祠之後,孟想與鍾豔麗又去了位於新界沙田的“車公廟”。
之後,鍾豔麗與孟想又回到中環,到碼頭坐船趕往南丫島、長洲和大嶼山。
南丫島的榕樹灣、索罟灣,長洲的張保仔洞以及大嶼山的寶蓮禪寺等都留下了兩人的足跡。
離開香江之後,孟想與鍾豔麗便踏足於有著“亞洲賭城”之稱的濠門。
此時的濠門,其麵積還不到三十平方公裏,不到香江的三十分之一,而人口還不到五十萬,隻有香江的十分之一。
如此“迷你”的濠門,卻與摩洛哥的蒙特卡洛以及美國的拉維加斯,並稱為“世界三大賭城”。
濠門的博彩業始於19世紀40年代。
20世紀70年代之後,濠門政府的財政收入的30%,稅收的50%都來自於博彩業。
濠門這樣一個“彈丸之地”,卻有著“三多”,當鋪多、手信多、寺廟教堂多。
第一“多”--當鋪“多”。
在濠門賭徒中流行著這麼一句口頭禪,那就是“贏了去購物,輸了去當鋪”。
俗話說“十賭九輸”,說明賭場裏麵的贏家畢竟隻是少數。那賭徒們輸了之後想翻本該怎麼辦?輸了沒錢回家又該怎麼辦?
於是乎,賭場周邊的大街上小巷裏,一間間的當鋪便跟隨著博彩業的發展而“遍地開花”。
濠門的當鋪(也稱為典當行)分為“當、按、押”三類,其中“當”的當期最長,最多長達三年之久,典當的利息也是最低的;“按”的當期一般為一至兩年,典當的利息相比“當”略高一些;而“押”的當期最短,一般為三個月,但典當利息卻是最高的。
為了更好的迎合賭徒們的實際需求,如今濠門絕大部分當鋪都放棄“當”和“按”,專門從事“性價比”更高的“押”業務,所以,賭徒們一般都不把當鋪叫做當鋪,而是叫做“押店”。
既然叫做“押店”,幾乎所有“押店”的招牌上都有一個大大的“押”字,而且店名要多俗就能有多俗,什麼“必勝押”,什麼“百利押”,什麼“全發押”,什麼“順發押”,但賭徒們非常喜歡,心理上覺得好名字有好意頭,能帶來好運氣,這樣一來,名字越俗氣的“押店”的生意就越紅火。
由於賭場是全天24小時營業,“押店”也得跟隨著賭場的營業時間運轉,基本也都是晝夜服務,而且365天全年無休。
除此之外,“押店”為了更好的為當戶們服務,還實行了異地贖當服務,也就是當戶在濠門典當,可以選擇在香江贖當。
所以,濠門“押店”業打出的服務口號就是“晝夜服務,港九取贖”。
第二“多”--手信“多”。
粵語裏的“手信”一詞,是指人們出行回來時捎給親友的伴手禮,在濠門主要是指糕點、零食之類。
濠門作為一座旅遊城市,手信業早在三、四十年代就已經“落地開花”,而口味獨特,價格親民的“濠門手信”也自然是很受遊客們歡迎。
走在濠門的大街上,手信店可謂是多如牛毛,數不勝數,甚至有三條街,整條街全部都是小吃和手信。
在鍾豔麗的強烈推薦之下,孟想在一家老字號的手信店鋪買了一些杏仁餅、豬肉脯之類的小零食與鍾豔麗共同品嚐,發覺濠門的手信果然是名不虛傳,於是又買了一些裝進背包裏,打算帶回香江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