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別人怎麼說,胡亥還是一天天堅持的做自己的事,一如既往的對蒙茜好。
轉眼已經入了隆冬,秦朝以十月為歲首,就是因為秦始皇覺得他建立的國家是水替代了周朝的火,所以一切定製都與水有關,就連拉車的馬的數量都和此有關,十月歲首依然是這個原理。
可在現代生活了幾十年的胡亥,天天習慣了一年十二個月,一月為月首,自然導致他很不習慣,而且這種製度連過年都變了,很不好,也覺得這種迷信之說很不合理,便下旨改了過來。
將現代的農曆製度引進過來,一年十二個月,一月為月首,隔幾年就有個閏月,還建立了一個日司部門專門負責日曆的推算和根據二十四節氣確定播種收獲的時間,然後再發榜文讓百姓耕種。
對於日司最高行政官員,胡亥暫時還沒有很好的人選,所以暫時空著,官職倒是想好了,和九卿地位一樣,官職名稱就叫日司少府,直接聽命於皇帝,任何人不得逾越。
畢竟在古代這種迷信橫行的時代,隻有皇帝掌握了天氣時節的大致情況,才能更好的將百姓的心凝聚在一起,才能讓他們對皇帝充滿一種近乎狂熱的崇拜。
秦朝並沒有尊儒術,所以君權神授的思想並沒有入人心,所以這種利用天氣時節的手段,也是現在控製民心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這種違反先帝聖意體製的聖旨一下,百官立馬群起激動的入宮跪在上朝大殿外,請求胡亥收回成命,可胡亥根本就鐵了心要實行,直到下午,胡亥方才出麵以君無戲言,何況聖旨乎為由嚴詞拒絕。
百官看到皇帝這麼生氣,也不敢再說什麼,胡亥一走,就開始有人離開,最後,不到一個時辰,就走了個幹幹淨淨。
雖然百官都反對,但已經從長城回來的丞相蒙恬和郎中令蒙毅並沒有表態,所以也隻是鬧了一天就下去了,有個非常古板的老臣認為皇帝破壞常理不尊父命,想以死覲見,還好被侍衛攔下了。
這也是胡亥早就交代的,以前在電視上可沒少看這種不怕死的大臣,所以他早早就派了侍衛在邊上守著,隻要有異動,立即製止。
最後此事以胡亥堅持勝利告終,胡亥知道眾位大臣一定都還在心裏說他不顧綱常,所以事後還特意在側殿讓博士代替他與百官進行了爭辯大會。
戰況很激烈,也讓在上麵看著的胡亥都不得不感慨古人的口舌之好,蒙恬和蒙毅得到胡亥的私下旨意,所以稱病沒有前來參加爭辯,何況他們本來也沒打算來。
太尉雖然在秦始皇時期就已經確立,但卻從未有人被皇帝任命過此職位,因為秦始皇一直都認為兵馬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才是最安全的,所以連大將軍都沒封過。
禦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也是個經曆兩朝的元老,當了這麼久的官,自然知道皇帝的旨意是不容人質疑的,所以很明智的也稱病沒來。
來的多是九卿和九卿之下的下答複,所以就算他們口才再好,也辯不過經過胡亥特意教導的七十二博士,結果可想而知。
經過這一通的發泄,大臣們也明白了這個政策卻實是最好的曆法,也是最適合秦朝的曆法,不但能讓百姓按時耕種收獲,還能確定四季二十四節氣,真是古往今來第一曆法也。
胡亥的政策確實是好的,可現在沒有這樣的人才,他自己又是個一知半解的,所以他現在急需的就是能夠按他意思從新編製曆法的人才,頭痛,真不知道去那裏找。
想到現在蕭何已經在編製新的律法,又加上現在急需換一批大臣,胡亥覺得也是時候發布招賢令了,隻要敢來見他,隻要確實是有才,他一定不會吝嗇官職。
說道官職就不得不說說秦朝的官吏了,秦朝作為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對於官吏的考核製度也很嚴格,可不會像夏商周一樣,隻要你當上大夫,你的子子孫孫就是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