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接著,解放軍開始向全國進軍。各部隊展開猛烈追擊,
先後占領蘇南、浙東、閩北、贛北等廣大地區。
5月17日解放了武漢三鎮,5月27日攻占了全國經濟中心上海。
6月2日解放崇明島。7月上旬解放軍向福建進軍……
吳大雄還記得。
位於南京城北的三河口,有汩汩秦淮河在此彙入長江。
入江口處就是千禧年易地新建的渡江勝利紀念館。
主廣場上,一組高聳的"千帆競渡"群雕格外醒目。
49根紅色柱體排列組合成船帆和桅杆的造型,最高49.423米。
通向展館的木質棧橋名為"勝利之橋",
從橋頭行至展館大門,同樣也是49.423米。
所有數字,都共同指向那個特殊的日子——1949年4月23日。
後來某位大人物曾說過,
渡江戰役有驚無險。但是,
它的勝利是老百姓用小船劃出來的勝利!
原來如此,
"哈哈哈,誤會吳司令員了,快請坐下來說吧!"
譚政政委言道。
"有誤會不怕,誤會解開了就好!"
劉亞樓參謀長於是言道:
"我說老吳同誌,有船有炮這個事,你為什麼不早說呀?
至於兵員補足問題,我很快就可以給你解決嘍!但是,
你說的當主攻部隊的這個事兒,
我還要考慮考慮,
現在可有好幾支部隊都爭著搶著要擔當主力攻擊部隊呀!
人家可都是各有說詞、各有保證。
象什麼四縱,八縱,十一縱隊。啊?
你們縱隊到底有什麼絕活?有什麼優勢?請你說一說吧。"
吳大雄侃侃而言道:"過長江。我當然自有辦法,
隻是現在還得保密,不能公開說。不過,
我可以事先用小分隊搞一下渡江偵察。
試探一下敵人江防的虛實。"
熊丹丹政委也幫著吳大雄說道:
"是的,兩位首長!就把這個機會讓給我們吧。
我相信吳司令員他會有辦法的。"
譚政政委言道:
"熊丹丹同誌!擔當主攻可不是能說說就行的,
要當麵簽立軍令狀的。生死攸關。
這個事情如果辦不好,攻擊一旦受挫。
會影響到整個戰局的變化,甚至於會影響到全國解放進程的。
後果的嚴重性你們知道嗎?"
劉亞樓參謀長接過譚政政委的話頭繼續言道:
"老吳同誌!你還說要準備渡江偵察。那是相當危險的事情,
我且問你!你口口聲聲說要當先鋒,打頭陣。
那麼,對岸國~民黨軍隊的布署情況你知道多少?
敵人江防各處的火力配置情況你又知道多少?
還有,你渡江的運兵工具(船隻)又從何處而來?
我可告訴你,
現在各種船隻,不管是大船小船,漁船或是竹筏,都是奇缺。
奇缺二字你懂嗎?"
劉亞樓參謀長這一連串的發問,
有如泰山壓頂一般,換了別人早就問懵了!
可吳大雄是誰呀?穿越者呀!
早就知道戰役結果。
渡江戰役真相他比任何人都熟悉。
百萬雄獅的真正指揮人是誰?他知道。
從哪裏最先渡過的長江攻上南岸,他知道。
渡江第一船的最快渡江時間紀錄,他還是知道。
所以,吳大雄在兩位首長的追問下,依舊氣定神閑。
回答起問題來條條是道。
隻聞他不緊不慢的說道:
"據我所知,在對岸,老蔣苦心布防的正規軍還有71個軍。
227個師的番號約115萬人,
加上特種兵、機關、學校和地方部隊,總兵力為204萬人。
其中能用於作戰的部隊大約為146萬人。
兩位首長!不知我說得是對與不對?"
(全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