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明明知道毫無結果的事情,但我們還是會執迷不悔,這就像是一種執念。是遵從於情感,還是臣服於理智?此刻,她隻知道有個聲音在她耳畔說:去吧,不留遺憾。
機場,閘口,六列正在進關的隊伍,卻沒有他。停機坪上,滑行,起飛,降落。他,會在哪裏,是否會知道有一個人在遠遠地望著他,他的心裏此刻會不會想起她?不求你於茫茫人海中的那一瞬回眸,隻想再凝望一次你的背影。
不知過了多久,又一架飛機直衝雲霄,帶走了秦若安心裏最後一點祈望。
因緣際會之時,我們,還會再見嗎?就像兩年前那樣——
“秦若安,你的專訪準備的怎樣了?”編輯部的老師問。
彼時的秦若安,剛剛升入大二,卻已經是校刊的第一筆杆子。她寫的新聞,結構嚴謹,語言洗練。她寫的評論,觀點犀利,鞭辟入裏。這似乎是種遺傳來的天賦,她的父母都是新華社高級駐外記者,現在正在駐東歐記者站。但是,人物專訪對她來說還是一個未知領域,而她所在的新聞傳媒學院,目前還未對大二學生開設這一課程,她隻能去圖書館自己學習寫人物專訪的要領。\思\兔\網\文\檔\共\享\與\在\線\閱\讀\
最近,校刊正在策劃一個專題,采訪在他們大學任教的有海歸經曆的教師,對比中西方教育模式的差異。她所領到的采訪任務,是去采訪學校裏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蘇之航,33歲,5年前畢業於牛津大學後來這裏擔任哲學院的副院長。
“嗯,采訪提綱我已經列完了,和那位老師約在今天下午。隻不過,我手頭關於他的資料實在太少,隻在網上搜到幾篇他的論文,大部分還都是英文的,好頭疼啊。”秦若安和老師抱怨著,希望老師能給她一些建議。
“嗯,這也是你在將來采訪中可能遇到的一種情況。在手頭資料不全的情況下,如何在采訪中盡可能多的搜集到信息。沒關係,如果一次采訪不成功,我會再幫你約第二次。去吧,我看好你呦~”校刊的這位老師也很看好秦若安在采訪寫作方麵的靈性,一直在重點培養她。
下午,如約來到副院長室門口,秦若安再次看了一遍寫在采訪本上的采訪提綱,深呼一口氣,輕叩房門。
“請進。”一個很有質感的男聲傳出來。
“蘇教授,您好,我是和您約好的校刊記者。”秦若安打開門,禮貌地站在門口自我介紹著。
“哦,你好,快請進。”一個看上去很年輕的男人從地上的書堆裏站起來,撲了撲手上的灰。“你先坐,我這正整理書呢,有點亂啊,你隨意,我馬上就好。”
秦若安坐在辦公桌旁的沙發上,望著這個忙碌著的蘇教授。他真的有33歲嗎?可是看上去好年輕啊。格子襯衫的袖管整齊地卷到手肘處,透著一絲幹練。挺闊的肩膀,聳直的後背,精窄的腰線,1米8幾的個子從後麵望去顯得有些單薄。這個儒雅的男人,身上散發出一種和年齡不相符的沉靜。“腹有詩書氣自華”,秦若安突然想到這樣一句話。
“你喝什麼,茶還是咖啡?”蘇之航整理完手中的書,回過頭微笑地看著這個正在溜號的女生問道。
“哦,不用,不用麻煩。”秦若安回過神來,為自己的走神而不好意思。
“那麼,喝咖啡吧,你們這個年紀的小孩子應該不會喜歡喝茶。你可真有口服,這咖啡還是上午剛從英國和這些書一起寄過來的,一起嚐嚐吧。”蘇之航從櫃子裏拿出一套漂亮的咖啡杯,給秦若安泡了一杯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