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黎喝著茶突然感歎起來:“皇上,這茶真好喝!”
“你喜歡嗎?”
陸黎使勁點著頭,有些不好意思的看著皇上:“皇上要不要,給嬪妾一點兒,讓嬪妾也過上這種高尚的生活。”
“當然可以,到時候讓人給你送到寢宮去。”皇帝說著看著陸黎說:“你繼續說下一個故事,我迫不及待的想要知道。”
陸黎尷尬的笑了出來:“好吧,下一個故事草船借箭:
人物介紹呢,就講一講周瑜吧!
周瑜:東漢末年名將,出身廬江周氏,洛陽令周異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
這一段是我上次在曆史課上,輪到我講故事的時候我背下來的,沒想到還派上用場了。周瑜少與孫策交好,21歲起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後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建安十三年就是208年,周瑜率軍與劉備聯合,於赤壁之戰中大敗曹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又率軍大破曹仁,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是210年,病逝於巴丘,年僅36歲。
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實奇才也”,孫權稱讚周瑜有“王佐之資“,範成大譽之為“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宋徽宗時追尊其為平虜伯。位列唐武廟六十四將、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草船借箭講的是周瑜對諸葛亮的才能很是嫉妒,利用一次孫劉聯軍的箭支快用完之際,故意擠兌諸葛亮想要他在10天的時間內交出20萬隻箭,這本是不可能做到的事,但諸葛亮胸有成竹,為防周瑜另有毒計害人,就滿口答應下來,並且告訴周瑜不用10天,隻需3天足矣而且立下軍立狀,以安周瑜之心。
諸葛亮其實早已暗觀天象知道第三天必定起大霧所以早已想好草船借箭之計,果然第三天起了大霧諸葛亮問周瑜借來幾十艘船隻和百餘兵丁,鑼鼓齊備並且在船上遍紮草人開到曹營麵前擂鼓呐喊,明知曹兵在大霧天定不會出戰,隻會射箭退敵。
果不其然曹操並不出戰,直命曹兵亂箭拒敵在曹兵亂箭之下幾十萬隻箭全紮在草人之上遍布船隻倆邊,諸葛亮估計箭支早已20萬足夠有餘命眾軍士高喊謝曹丞相賜箭,待曹兵知道上當來追時,早已返回江東大營了。諸葛亮這個人就是聰明,那都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曆史上都在說,既生瑜,何生亮!其實周瑜是麵對一個才能和智謀都高過自己的人,他不是去討教,而是選擇了嫉妒和想方設法的與之爭鬥甚至陷害,這種要不得的心態終究使自己心願難遂下英年早逝。這是三國演義為了凸顯出諸葛亮高大形象所虛構的一句話,曆史上的周瑜心胸寬廣深受孫權及文武百官乃至後世英雄的敬重與懷念。
關於諸葛亮,還有一個歇後語叫做孔明借東風——巧用天時
但是曆史上諸葛亮並沒有參與赤壁之戰,也並沒有呼風喚雨之能,指揮赤壁之戰的人是周瑜,東風是長江上的一種自然現象,長期在當地操練水軍的周瑜和黃蓋對什麼時候起東風非常清楚,他們聰明地抓住了這一戰機打敗了曹軍,此外周瑜心胸也非常寬廣,與演義描寫不同。不過《三國演義》本屬,此段諸葛亮神壇作法借東風一事,後世有兩種看法:一方認為是書中諸葛亮以法術借來東風,作者編撰以塑造豐滿其神機妙算的人物形象;另一方認為書中實際上並未正麵直接明言諸葛亮以法術借來東風,隻是以豐富的氣象學知識預測到會有東風,因此諸葛亮在七星壇上隻是裝腔作勢裝作使用法術,同時震懾江東。書中提及作法借東風也都是借角色之口在對話中說起,並無作者敘述行文直接確認是法術所為。
接下來講,煮酒論英雄。
那個時候劉備還是在曹操地盤種菜的平民,但是有一種人天生就非凡人,劉備就是這種人,種菜能掩飾不了他身上的王貴之氣。有一日許褚、張遼來到菜園請劉備:“丞相有命,請使君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