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的6月7號還有幾天就要來了,已複讀兩年的陳瀾雲一直渴望能考上自己喜歡的本科大學,可他自小成績就差,根基就薄,前兩年高考相繼落榜,但他內心堅強,性格倔強,始終都不願放棄自己心中的夢想。
這個來自農村,家庭條件並不優越的九零後小奮青,能否通過知識改變自己的命運?這,還是個未知數。
芸芸眾生命裏有時終須有,命裏無時莫強求。這是一種人生成長過程中的痛苦與寬廣淡然的胸懷。現在的陳瀾雲就是這個十字路口的一個謎。
像中國大多數高中一樣,由於前兩年高考改革製度的變化,再加上各校政策不一,此時的陳瀾雲即使是高考來臨也不能放假,他不得不一直待在學校,直到高考;當然,這隻是學校的一個建議,如果學生父母去向學校老師求情的話,或許學校會網開一麵,讓學生自行回家複習。
就陳瀾雲而言,他還是喜歡待在家裏,因為在家母親會煮美味佳肴給他享用。所以他讓母親淩青梅打電話向老班請假了,老班特別能理解這些高考來臨前要急於釋放壓力的學生,當陳母給他打電話時,他二話沒說,馬上就同意了。
作為一個快要高考的孩子的母親,淩青梅除了陪伴兒子在縣城租一個小房子複讀,平時多煮點好吃營養的東西給兒子吃外,還能為兒子做什麼呢?
為兒子她已經付出夠多的了,自己沒上過大學,供兒子上高中複讀兩年,還有一個女兒在讀大三。
這兩年自己都沒工作了,整個家全靠陳大海一個人支撐,就憑陳大海在油漆工廠做的一個月3000元的活,這個家可謂是舉步維艱。
祖上一直窮了幾代的陳家讓淩青梅看到,唯有知識才能改變命運,唯有教育才能改變未來。所以她一直支持並強烈要求兒子複讀。即使兒子已經兩次落榜了。
此時的淩青梅正在廚房煮美味的水煮魚,她記得兒子最愛吃的就是魚了,並且自己對魚的烹飪技術可謂是一絕活,全家上下沒有哪一個不愛吃的。
魚兒快燒好了,陳母就喜歡看兒子吃魚的饞樣,一想到這,陳母燒魚的心情都會變好。果然,喜歡吃魚的兒子如貓兒一般地愛魚,這魚一燒好他就回來了。
剛回到家的陳瀾雲就向母親喊:“媽,我餓了,有好吃的沒有?”
淩青梅笑著說:“好嘞,上酸菜。”
淩青梅又對兒子說道:“兒啊,這次回家你可要好好地放鬆放鬆,考試千萬不要緊張,這可是你第三次高考了,一定要過,這全家的榮辱可就係你一身了。”
陳瀾雲對母親說:“我成績時好時壞,有時因心情而定,隻能盡人力看天意了。”
陳母知道兒子性急性躁。
她對兒子說:“我已經幫你去給老祖宗上墳了,我還幫你拜了太公,他們一定會保佑你的,你不用擔心。”隨後陳母回了兒子一個寬慰的微笑,其用意是讓兒子別擔心高考,別擔心自己下崗,所有種種無非是想讓兒子考上一個二本院校。
在農村的孩子,大部分的人都認為,隻有高考才是唯一的出路。
兒子回了母親一個自信的微笑,說:“我們不該想那麼多的,盡人事,聽天命,總之,我努力,我無悔。我們開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