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大家猜測的那樣,東華帝君與九天玄女的感情,是相較楊戩嫦娥的暗示與比較。

玄女在知道帝君做了這麼多的時候,已經在山河社稷圖裏了,等她出來的時候,一切都不能挽回,所謂錯過,非錯非過,真的不是夜風狠心,我一向都認為,人物是作者設定的,劇情是作者主導的,但對於不同的事情人物會有什麼樣的反應,大部分時候都在寫的人預料之中,但少數的關鍵,全不是作者能夠主宰得了,人物有各自的靈魂,會義無反顧的選擇他們要做的事情,拉是拉不回來的……就好像在寫到終局的時候,鴻鈞會扔開自己徒弟的手,一個人死去,就好像龍吉公主要去做倪家小姐,以及夜風精神恍惚寫著寫著,似乎聽見玉帝說“你以為朕是真的愚蠢嗎”,遂淚流滿麵添改劇情,類似於這種走火入魔的狀態……汗。

同樣俞東林與俞西河,他們可以說,是最不討喜的角色,很多人甚至比厭惡鴻鈞更不喜他們,但是他們的象征意義也很明顯。

有人說,楊嬋這樣不懂事,楊戩也是有責任的。

夜風卻說,二哥盡了他所能做的一切,保護妹妹,給妹妹好的生活,在好的,對的環境下長大,至於心性及人生觀的形成,卻不是楊戩能做到的了,因為那個時候,楊戩在闡教,楊嬋還沒多大的時候就跟他分開了,並且為了救瑤姬,楊戩不去看過楊嬋,隻希望萬一有失,可以不牽連到妹妹。

塵埃落定,封神戰結束,女媧也要離開三界了,這個時候,楊戩都多大了,比他小幾歲的楊嬋又多大了?什麼心性都定下來了,不懂得世事險惡,而且在古代的觀念裏,家也好,仇也罷,那都是男人的擔當不是嗎?

楊嬋錯就錯在,她不懂得她所謂無趣,無聊的神仙生活其實有多麼可貴,跟沉香一樣,以為反抗強權爭取自我與自由就是正確的,誠然,這些向往自由的精神曆來被曆史稱頌,是正麵的,積極的,但曆史背後總有一些不忍目睹的黑暗,就好像教科書與老師都告訴我們,社會要真善美,這是對的,是道德的基本,我們需要這些,但你若是完全相信世界是真善美的,你一定會倒黴,這都是道德不會告訴你的東西,世界就是這樣兩麵並存的。

沒有人會對楊嬋說,這三界其實啊,有這麼多秘密,天庭是這麼回事,天條又是這德行,那是不好的,不善的那麵,楊嬋知道的多了,對她也沒有好處,況且楊戩愛護妹妹,不忍她麵對這些。

是了,就是不忍。

俞東林不忍讓弟弟失望,因為俞東林是沒有見識,沒有讀過書的貧苦小人物,他所知道最大的幸福,就是“要什麼能有什麼”,這是觀念上的本質淺薄,所以他僅僅隻能做到這些,成不了氣候,也教不好弟弟,俞西河會變得如此惡毒,固然是因為周圍環境的影響,也跟他本性有些相關,夜風是人性本惡的支持者,我們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文化,道德,這些使我們明禮知法,懂得有所為有所不為,但別忘記人是由動物而來的,不能說動物就性惡了,隻是它們為了生存,大多數時候都是自私的。這種天性,並不因為食物充足就不去驅趕領地上的入侵者,所以沒有得到正確教育與引導的孩子,那種天真不知世事的殘忍被放大,被養成後,就成為惡毒,當然說到底,還是俞東林的責任,他沒有給弟弟好的環境,讓他長大,雖然前麵分析過,俞東林的出身讓他在此有局限性,他做不到。

最後楊嬋的“遺忘”也不是夜風不給她機會,去相信二哥,去知道真相。隻是這對她來說,是不記得更殘忍,還是知道真相更殘酷?她所活的世界跟真實不一樣,一輩子都在哪裏,要不讓楊戩為她事事操心,這個才是關鍵,別人看她時好時壞,她自己覺得日子很好,這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