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音吐激憤,唾濺帝麵,張堯佐見勢不妙,回家尋思幾日。突然主動辭去宣徽使、景靈宮使之職,其困境得以解除,也給人留下自願退讓的好印象,台諫官員感到抗爭取得了重大勝利,心情自然喜悅,而皇帝趙禎也落個從諫如流的美名。

你好我好大家好,一時之間,一場風波頓時風平浪靜,就當文武百官以為事情就這樣過去天下太平時,突然禦史唐介給趙禎遞了張折子,把矛頭指宰相文彥博與宋癢,彈劾兩人的不作為,在皇帝擢升張堯佐時居然不開口勸阻,分明是有意縱容。

特別針對宰執文彥博,說他當益州太守時,把用金絲間織的燈籠錦獻給張貴妃,才得以成為宰相,而平定貝啡動亂,生擒賊酋王則,是占了前線將領的功勞等等,其他到也沒有什麼,隻是說文彥博因貴妃而得執政的話,等於宣告趙禎愛聽枕頭風,做北雞司晨之舉,這是事實,百官心裏清楚,可也不能當眾明說出來啊,這豈不是在打皇帝的臉嗎。

果然,趙禎龍顏震怒,折子一扔,當即把唐介架了下去,打入天牢,準備將其擇日逐出朝廷,貶往英州,而在了解明白是怎麼回事之後,文武百官就知道朝堂之上風波又起,事實也是如此,沒過多久,宮裏就傳來消息,說是準備罷去文彥博的相位。

身為知諫院同知的包拯聞迅,第一時間趕到天牢探視唐介,拐彎抹角的詢問幾句,大意無非是在各位禦史言官同仁們的齊心合力下,我們已經摘取了勝利果實,把反動派的囂張氣焰打壓下去,朝廷又恢複了朗朗乾坤,為何忽然節外生枝?

或許有些人不知道,其實包拯與文彥博是同榜進士,私交很好,對他來說。文彥博是朋友,唐介是得力下屬,監察事業上不可多得的人才,手心手背都是肉,夾在其中的滋味不好受,也不忍看他們兩敗俱傷,自然想從中協調一二。

然而明白包拯來意之後,唐介卻不為所動,滿麵正氣,大義凜然的表示,芶利國家生死矣,豈因禍福避趨之,就算明知道自己上奏肯定會惹怒皇帝,但一個小官員都有這般見識,自己身為朝廷禦史,身肩監察百官之職,更加不能坐視一些大臣的瀆職行為。

放眼滿朝,禦史言官何其多也,卻無人站出來指明是非黑白,讓皇帝引以為戒,自己地位雖然卑微,卻早已做好以身報國的準備。

這番話擲地有奐,一臉雖千萬人,我獨往矣的模樣,可見這個唐介才是眼睛裏容不得半點沙子的人物,包拯見狀,也隻能黯然而退。

消息傳出,朝廷百官議論紛紛,有人覺得唐介真是頑固不化,不時識務,有人卻覺得他不畏強權,敢於犯顏直諫,乃真禦史是也。

“濟川兄,你可害苦我了

何涉宅院內,文彥博滿麵苦笑說道,他覺得很是冤枉,唐介參奏列舉的罪狀,多是表麵現象,其實根本沒有這樣的事情。

像平貝州之亂,占將領之功,的確有這回事,然而當時文彥博是領軍的主帥,手下將領立的功勞,按照規矩本就應該算在他頭上,而且宋朝重文輕武,就算將領立功很大,朝廷也會折扣部分分到文官身上,這種事情十分常見,並不是獨有現象,所以說以此來指責文彥博冒功,的確有些不怎麼準確。

還有,獻錦絹而媚後宮更是子虛烏有,要知道皇帝最忌諱的就是外臣私通後宮嬪妃,文彥博這般精明,怎麼可能犯這種錯誤,況且就算要做,也是秘密行事,怎麼可能讓人知道,讓唐介聽聞而上奏彈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