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存
魏晉南北朝戰爭頻繁,南北民族大融合,出現了漢衣和胡衣並存、胡衣漢化的現象。
1. 東晉時玄風盛行,衣式寬鬆博大
2. 女性服裝從深衣向衣、裳分開發展
3. 北方胡服流行
4. 衣裝紋飾體現了多元化文化的影響
紋飾受佛教文化影響:纏枝紋、忍冬紋、桃形紋、命樹等。紋飾受西部風情影響:對馬、對獅、對羊、駱駝等
(三)新潮的唐代衣裝
唐代國力強盛、文化開放,有助於服飾文化的創新求變。
1. 唐代女裝
摒棄了寬袖大袍、交領掩胸的傳統款式,女性穿著開放大膽,還喜著男裝。
“慢束羅裙半露胸。” ——周濆《逢鄰女》
2. 唐代男裝
較多保留傳統款式,局部變化(流行圓領袍)胡服仍是男子喜穿的服飾
(四) 清初的服飾變革
1. 清代以前,宋、明服飾仍承襲漢衣定製
2. 滿清入關建朝後,中國服飾又出現一次大變遷:
男子:強令剃去前半部頭發,後半部垂發辮。服飾為開衩長袍,下著長褲,衣袖狹窄 (袖口裝有劍袖,又稱“馬蹄袖”)。明代的瓜皮帽仍然流行。女子:民間漢族婦女多沿襲舊製, 南方襖衫,下配長裙;北方婦女多穿長褲,滿族婦女穿本族旗袍,外罩馬甲。
配飾、首飾與麵妝
1.配飾
玉——中國古代最重要的配飾。古人認為玉是陰陽集於一身的山川之精英,又是品德的象征;
腰帶——婦女絲編,文武官員革製,用絲編織而成的叫“絛”,用革製成的叫“鞶”。
香囊、佩巾和彩縷也深受喜愛
2. 首飾
簪——骨簪、玉簪(玉搔頭、碧玉簪)、金銀簪等
釵——由簪演變而來,簪單股,釵雙股
勝——新嫁娘多以勝為首飾
步搖——簪上垂珠
耳飾——環與墜
項飾——串珠與瓔珞
手飾——指環和手鐲。
指環又稱“約指”、“戒指”把指環作為定親信物的風俗南北朝時由關外傳入。手鐲又稱“釧”
發式——常見的有:高髻式、擰旋式、盤疊
式、結椎式等
3. 麵 妝
粉脂——始於戰國,粉是米粉或鉛粉,脂是胭 脂,用於麵部,使肌膚白皙,兩頰雙♪唇紅豔。
眉黛——始於戰國,“黛”是畫眉所用的青黑顏料眉形:西漢流行廣眉、八字眉、遠山眉;唐代流行柳眉等。
貼花子——又稱“靨麵妝”。用極薄的金片、銀片等材料,剪成星月花鳥等花樣貼在額上或兩頰。
三.中國服飾文化的製度形態
中國古代的服飾製度,以尊卑等級關係為基礎,早在西周,已形成了冕服製度。
(一) 冠服製度
1. 冠類
周代貴族戴的冠主要有:冕和弁。
冕是最高級別的帽子,隻有天子、諸侯、卿大夫可以戴冕,而且隻用於敬天祭祖、朝賀冊封等典禮活動。冕的形製是下有冕圈,稱為“武”,冕圈上覆有長約1尺多、寬約半尺餘的木板,叫做“延”,延的表麵糊有上黑下紅的布帛或絲帛。延的前後有用五彩繩穿串珠玉的垂旒,垂旒的數量依身份高低而定,天子12 旒,而等級最低的大夫僅2 旒。延之中端兩邊各以紞(彩條)下垂兩個小丸,叫“懸纊”或“充耳”。延呈前低後高狀,表示體察下民。垂旒和懸纊的意義也不僅是為了顯示威嚴和美觀,還表示對奸邪視而不見,對讒言充耳不聞,如《禮緯》所說:“旒垂目,纊塞耳,王者示不聽讒,不視非也。”冕作為禮服,一直沿用到明末,隻是到了後期,冕服成為帝王及皇室的專用服飾,一般官員不可戴冕。
弁是僅次於冕的男式皮質禮帽,自天子至於士在一般的正式場合都可戴用。弁主要有爵弁、皮弁之分。爵弁之“爵”讀為“雀”,其色紅中帶黑,是類似冕的皮帽。皮弁用白色鹿皮分12塊拚縫而成。弁的形製特點是上銳下廣,如兩手相合狀,縫合處綴以五彩玉石。
秦漢統一中國後,對冠式作了禮儀典製的規定,冠式成為官職和品秩的標誌。
魏晉南北朝的冠服多承襲漢冠製度,頭衣的主要變化表現為庶民戴的頭巾開始在上層流行。本來按禮儀製度規定,士人以上者戴冠,庶人則束巾,因此,“冠蓋”可用作達官貴人的代稱,庶民百姓行成人禮後,戴巾而不戴冠。自東漢末年起,上層人士也喜使用脫戴便利的頭巾,並以戴巾為雅尚。他們用葛或絹帛裁成四方巾,兩個巾角向前係住發髻,另兩個巾角在腦後係結,使之自然下垂,稱為“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