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掃蕩此種軍閥,【與此種軍閥之相互噬搏。】而國家民族之元氣大傷。
代表舊政權之最後惡態者,為此輩軍閥之腐化輿惡化。而代表新政權之最先雛形者,則為議會輿政黨之紛擾。
革命後之政治理論,厥為民主共和。於是創設國會,用用以代表民意,製定憲法。又組織政黨以為議員競選之準備。然此等皆鈔襲歐美成法,於國內實情一情不合,因此不能真實運用。各黨黨綱,既無大差別,【實則當國難嚴重,變動激劇之際,根本上便不能有兩套顯然相異的黨綱。】又各黨背後皆無民眾為之基礎。【中國政製,本求政府領導民眾,不能遽(jù)覬民眾操縱政府。清政府以不能盡領導民眾之使命而推翻,而民國以來之政治理論,忽變為民眾指導政府,於是政府躲卸其責任,民意亦無法表現,而變成兩頭落空。】政黨為既不能有真實之精神,國會與憲法徙為相聚而哄之題目與場合。
當時的政黨,似乎誤認分黨相爭為政治上最高的景象。【其時殆不知所謂和衷共濟與舉國一致。】
分黨相爭的勝負,不能取決於民眾,【民眾無力來操縱他們的勝負。】轉而各自乞援於軍人。【如是則新舊兩潮流,彙為同趨。】
一般黨員,則則憑藉黨爭的美名,來公開無忌憚的爭權奪利。【其時則有“黨棍”、“黨痞”、“吃黨飯”諸名稱。有激而唱為“毀黨”、“造黨”之論者,要之仍以分黨相爭為政治無上境界也。】
國家民族之元氣,又在此種紛擾中損傷了不少。
直到民國十七年國民革命軍再度北伐,而上述兩種情況【軍閥與黨爭。】始見摧廓。【以革命的武力來掃蕩軍閥,以一黨專政的理論來停止黨爭。】
六、文化革命與社會革命
在此國家社會繼續震蕩與不斷損傷中,過激思想亦逐步成長。
康有為的“速變、全變”兩語,可算是海通以來中國過激思想之最扼要的標語。
同、光之際,所變在船炮器械。戊戌以後,所變在法律政製。民國以來,則又有“文化革命”與“社會革命”之呼號與活動。
文化與曆史之特征,曰“連綿”,曰“持續”。惟其連綿與持續,故以形成個性而見為不可移易。惟其有個性而不可移易,故亦謂之有生命、有精神。
一民族文化輿曆史之生命與精神,皆由其民族所處特殊之環境、所遭特殊之問題、所用特殊之努力、所得特殊之成績,而成一種特殊之機構。一民族所自有之政治製度,亦包融於其民族之全部文化機構中而自有其曆史性。所謂“曆史性”者,正謂其依事實上問題之繼續而演進。問題則依地域、人事種種實際情況而各異。【因此各民族各自有其連綿的努力,與其特殊的創建。】一民族政治製度之真革新,在能就其自有問題得新處決,辟新路徑。不管自身問題,強效他人創製,冒昧推行,此乃一種“假革命”,以與自己曆史文化生命無關,終不可久。
中國辛亥革命,頗有一切推翻故常而陷於“假革命”之嫌。【辛亥革命之易於成功,一部分由於以排滿為號召,此在我民族自身曆史中有生命、有淵源。至於民主共和之新政體,以理論言之,與我先民以往政治理論及政製精神靡不合。然就實際政情言之,一國政製,有其一國之軌道。即以王室而論,如英、如日,至今猶有王室。如德、如俄,當時王室亦存在。中國以滿族堅持其狹義的部族政權之故而不得不推翻王室,而為推翻王室之故,不免將舊傳政製一切推翻。當時似誤認以為中國自秦以來,即自有王室以來,一切政製習慣多是要不得。於是乃全棄我故常之傳統,以追效他邦政製之為我所素不習者,此則當時一大錯也。即如考試與銓選,乃中國政製上傳襲甚久之一種客觀用人標準,民國以來亦棄去不惜。如是則民治未達,官方已壞,政局烏得不亂?】政製既已一切非我之故常,其政製背後支撐政製之理論,亦必相隨動搖,則一變而俱不能不變。【而所以猶謂之“假革命”者,以我民族所遇之問題,猶是我民族特有之問題,卻不能亦隨別人之政製與理論而俱變也。】故於辛亥革命之後,而繼之有文化革命、社會革命之發動,亦勢之所必趨也。【然而離題愈遠,失卻解決真問題之症結所在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