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列國中,有魏、吳、齊、楚、秦五大強國,另有燕國雖國力不輸於五國,但無進取之心,偏安北疆一隅,很少參與列國之爭,因此在列國中影響和聲威俱是不顯。
其中楚國地域最為遼闊,水澤密布,物產豐饒,人口為諸國第一,但內政卻也是諸國最亂,宗室傾軋、貴族勢大,國內政局盤根錯節,一直都是大而不強。
相比之下,疆域隻有楚國一半的魏國,政令皆出自王宮,貴族勢小,武卒悍勇,國力強盛,昔年楚國曾出十萬大軍,與魏國會獵於崤山,但卻被魏國三萬武卒一戰而克,十萬楚軍一夕潰敗,除卻魏軍悍勇之外,楚軍派係紛雜,軍心不齊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近日,楚國即將派遣使團,來訪魏國,據說規模相當龐大,幾位君子都有派遣心腹,用意不言而喻,想要尋求魏國的支持,尤其是軍方的支持。
昔年魏國和吳國爆發戰爭,雙方雖然死傷慘重,但彼此接壤地域不多,衝突也遠遠比不上毗鄰的楚吳兩國。
尤其是十年前吳國連喪國君之後,國內紛爭不斷,為了緩解國內矛盾,吳王多次發動戰爭,入侵鄰國,十年來已經有數個小國被滅,國內局勢趨於緩和,吳王也基本上肅清了政敵,國力不斷恢複。
吳國和楚國相鄰,如今楚國新喪國君,國內多方勢力角逐,王位懸而未定,多年侵略成性的吳國怎麼會放過這個大好時機,吳王已經開始在邊境陳兵,進犯之意昭然若揭,偏偏楚國內政混亂,國內大貴族各自為政,其心不齊,又無楚王統一調度,如何抵擋吳國進攻?
處於這般局勢之下,楚國一方麵派出使團,向鄰國求取支持,同時加緊了爭奪王位的爭奪,幾位君子在身後的大貴族支持下,已經開始兵戎相見,如無意外,楚國將麵臨數十年來最為混亂的時期。
而楚國使團選擇出使的第一站定在了魏國,也是有著相當的考量。
首先,魏國和楚國隔著渭水,隔岸相峙,且魏國雖然軍力強大,但不善水戰,威脅遠遠小於吳國。
其次,魏國和吳國有舊怨,尤其是魏王對吳國這些年的行事頗為不滿,此次若是順利,當請魏國與楚國約定時日,兩國出兵共擊吳國,以解當前的困局。
最後,也是最為重要的一件事,那就是國內幾位君子尋求魏國支持。
當今列國中,魏國國力強盛,又和楚國一衣帶水,魏國的支持,無疑是一枚相當有分量的砝碼,在國內王位爭奪陷入僵局之時,若是能夠得到魏國這等強國的支持,哪怕是聲援,也是一大助力,能夠大漲聲勢,幾位君子自然不會放著這等強援視而不見。
於是在諸國矚目之下,楚國使團一行自國都宛城,沿途經過各大貴族領地,使團規模不斷擴大,到了楚國邊境之時,使團成員達到了近三十人,護衛三千,一行浩浩蕩蕩朝著魏國進發,尤其是此次,使團中除了各方主事之人外,還有楚都青羊學宮中諸多學子,大都是各地大貴族子弟,也隨使團一同前來,名義上是學宮交流,實則是送往魏國為質。
韓虎聽到這個消息時已是第二日卯時,天色都有些昏暗,正是乏困之時,但在場的學子們精神奕奕,全都熱切的看著君子魏蘇,躍躍欲試,都想參與這次招待楚國使團的任務。
畢竟像這種國與國之間的交流實在是太難得了,隻要參與了,將來就是一份豐厚的政治資本,若是表現出眾,一舉成名,獲得的利益更大,對於誌在魏國朝堂的諸多學子來說,怎麼可能會放過這個難得的機會,各個都是摩拳擦掌,鬥誌昂揚。
而據魏蘇所言,此次他挑選的隨同人員,名額隻有十人,擇射、禦、詩書、禮樂、劍術、品貌各方麵俱佳者,代表白鹿學宮出迎來自楚國青羊學宮的眾學子。
這是魏王首次交付魏蘇處理事務,此次的表現直接關乎著魏王對魏蘇的評價,是以魏蘇相當重視,不但直接借用了學宮諸多場所,進行考校,而且將如今白鹿宮中所有預備學子都召集起來,足有一百餘人參與,難度完全可以媲美甚至超過學宮年末的考校。
而考核第一項,就是射藝。
諸藝之中,唯射最重!
列國之間,射也是相當重要的社交方式,君子之爭,無過於射。
麵對來自青羊學宮的諸學子,首先射藝上就不能落入下風,免得墮了白鹿學宮的盛名。
因此當遠處地平升起晨光時,在魏蘇的主持下,眾多學子紛紛趕到靶場,在四周挺拔的楊樹襯托下,學子們一個個都身姿挺拔,排好整齊的隊列,依次上前,開始了射藝考核。
其實諸多學子中,誰的射術好,學子們都心知肚明,但魏蘇卻不想予人口實,說他任人唯親,直接挑人,而是通過選拔,以示公允,但最後的結果其實也差不多,能夠入圍的也就那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