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次感覺良好。也隻有在這個時候,你才會真正地珍惜以小沈陽為代表的民俗,平時你是不會想到這個問題的。

背景提示

2009年2月5日,第59屆柏林電影節開幕,與以往的眾星雲集稍有不同的是,此次電影節受到經濟危機的影響,多少顯得星光暗淡。盡管6 000多部電影的參展數量比去年增加了近兩成,但願意花大價錢做宣傳的卻不多。主辦方透露,原計劃舉行大型派對的數量也從20個減少到12個左右。電影投資方都是抱著審慎的態度來決定是否投資。而正是如此嚴苛的條件,才創作出了優秀的作品。

也隻有在這個時候你才會想起來,做父母的是有義務教養自己的子女的,所以才會在早上6點鍾全家起床,7點半出發帶你的寶貝兒女去動物園。人隻有到了大蕭條時期,無事可做的時候,才會考慮人生存的目的是什麼,人的責任是什麼,平時是不會想的。這種改變就形成了市場的需求,當物質條件全麵惡化的時候,隻有尋求心靈的安慰,因此這個時候整個社會對於能夠給予心靈和精神安慰的產品的需求突然上升。那麼,到底什麼東西能夠滿足你心靈和精神上的需求呢?那就是娛樂,就是電影。

為什麼這個時候能夠孕育出一些偉大的電影和偉大的導演呢?你想想看。在經濟蕭條、物質極度匱乏、資金鏈斷裂的時期,當這些投資人要把錢投入一部電影時,你想他們會有多麼的謹慎?他們會像2007年的時候那樣亂投資嗎?2007年的時候投資隨便來,你想拍電影?給你10個億,反正我手上錢多的是。可是到了2009年,你認為我們國家的有錢人還會隨便投資嗎?在經濟蕭條時期,投資人選擇投資電影的時候會小心再小心,隻有他能夠看上的片子、能夠賺錢的片子他才會投資。再看這些導演,在經濟大蕭條的時候,要找到一筆資金來投資有多難?所以逼得這些人不得不窮畢生之精力,做出一部最好的片子,才有可能得到資金,才有可能賣錢,才有可能賺錢。

所以你看,需求是什麼?經濟蕭條,我們渴望心靈和精神方麵的安慰,於是需求上升。供給呢?投資人投資特別謹慎,隻投資好片子,導演和製片人為了吸引投資人的投資,必須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出好片子。因此就供給而來說,隻有在這個時候才能孕育出最偉大的電影。正因為這樣,關國偉大的電影幾乎毫無例外都是在大蕭條時期產生的。

讓我們來看一下,從1929年到1939年期間出現過哪些電影?《金剛》是經濟大恐慌的時候拍的;美國最偉大的電影之一《飄》,又叫《亂世佳人》,也是那個時候拍的;《小婦人》、《蝴蝶夢》、《米老鼠和唐老鴨》、《貓和老鼠》,還有全世界第一部《白雪公主》——當時花了200萬美元,這些都是經濟大蕭條時期拍的。那個時代孕育出了哪些偉大的明星?卓別林、秀蘭?鄧波兒、克拉克?蓋博、費雯麗、英格麗?褒曼、葛麗泰?嘉寶、凱瑟琳?赫本……

我前麵提到過,第一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就是在1929年5月16日舉行的。各位再想一下,1927年有聲電影出現了,當吋米高梅公司說我們的電影會說話、會唱歌,很有意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