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奔走好賢臣,
我有禦敵好賢臣。
【讀解】
這是華夏民族的祖先之一周部族的史詩,記述周部族祖先古公亶父 遷居岐山、開創基業、發展壯大的經過。
文字記載的曆史,總難再現曆史本身的豐富性和生動性。行為的細節,習俗的特色,語言的韻味,地理風物,內層感受等等, 都事有限的語言男以表達的。幾千年之後我們再來閱讀,幾乎不可能還原其基本麵目 。我們事在現有文化和心理積澱的基礎之上來解讀 抽象的文字符號,用我們的生活體驗去填補文字符號留下的巨大空間。這樣的曆“曆史”,無疑打上了強烈的、我們自己的主觀色彩。這種情形,不僅是無可如何的,而且也是必然的。同樣的曆史,不同時代的人會讀出不同的、屬於“自己的”內容來。
從《緜》中,我們首先讀出的是對生生不息、延綿不衰的生命力的讚頌。 “ 緜緜瓜瓞,民之初生。”原始初民對生殖力的崇尚,對生命力的推重,應當是最質樸、最自然、最本真的 衝動。在自然力、生存危機的威脅麵前,活下去,並且要不斷繁衍,當屬首要問題。誰能活下去,並保持種族的強盛,誰就是英雄好漢,生命力和生殖力的強盛,就從這當中體現了出來對原始初民來說,這個問題的嚴峻性質,容不得有半點溫情脈脈得浪漫幻想,容不得有半點依賴外在力量幫助的幼稚想法。
由對生命力和生殖力的推重,很自然地會產生出對血緣關係的著重。換句話說,對血緣關係的著重學,是重視生命力和生殖力的結果。在此基礎之上,進一步區分人和人之間的親疏遠近、高低貴賤、名譽地位、財產收入分配、應盡的職責和義務、享有的權利等等,於是便有了道德倫理法則、政治製度、社會製度等等。由原始部族不,進一步擴大到不同部族之間的融合,通過不同的觀念、習俗、製度和文化的碰撞交融,便有了更為複雜的社會群體結構。這一切,都是以對生命力和生殖力的崇尚作為基礎的 。
中華民族得以延續五千年至今,生命力依然不減,大概同上述觀念密切相關,因為這些觀念直接同生命活動的實質性問題相連。
我們從《緜》中還讀出了先民們創業的艱辛。實際上,這也是活下去並要不斷保持種族強盛這一信念的具體行動,即通過自己不斷地奮爭、努力、堅持,使信念得以實現。看起來這似乎很簡單,很容易做到,但是,其中的艱辛局外人使難以想象的。要躲避敵人的襲擊,要尋找到適合生存的地域,要用自己的雙手一版一版地築牆,一間一間地建房,衣食住行方方麵麵地問題,都得一步一步腳印得去解決。
在這些勤勞、奔波、艱辛之中,應當有一種精神之柱在支撐著。它不是崇高遠大冠冕堂皇得理想,無需任何形式得豪言壯語,而是活下去得欲望。當人所擁有得一切被剝奪了之後,唯一不能被剝奪得,就是求生得欲望——除非生命本身也被剝奪了。
從這個角度來看,人們為自己得生存所進行得頑強搏鬥,是一曲崇高壯麗得頌歌,其中既有人們在體力上得吃苦耐勞、堅苦卓絕,也包含了人們得智慧和精神力量。
------------------
思齊
——君王率先垂範
【原文】
思齊大任(1),
文王之母。
思媚周薑(2),
京室之婦(3)。
大姒嗣徽音(4),
則百斯男(5)。
惠於宗公(6),
神罔時怨(7)。
神罔時恫(8),
刑於寡妻(9)。
至於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