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段(1 / 3)

有人對公孫度說:“這塊石頭的形狀與漢宣帝的皇冠相似,它所在的延裏,又與你父親的名字相同。

社是祀土地神的地方,表明您應該擁有天下的土地,而有三公作為輔佐。”公孫度更加高興。

原河內太守李敏,在郡中知名度很高,他反對公孫度的所作所為,又惟恐公孫度加害自己,於是帶領全家遷居到了一處海島。

公孫度得知後,大為惱怒,掘開李父的墳,打開棺材焚燒屍體,又誅滅了李氏宗族。

他分遼東郡為遼西和中遼兩郡,分設太守之職,渡海收取東萊各縣,設營州刺史;自封為遼東侯、平州牧,追封其父公孫延為建義侯。

為漢朝的兩位祖先立廟宇,按照古製在襄平城南設壇,在郊外祭祀天地,親耕藉田,治理軍隊,出行時坐著皇帝才能坐的鑾駕,帽子上懸垂著九條玉串,以頭戴旄帽的騎兵為羽林軍。

太祖征召公孫度做武威將軍,封永寧鄉侯,公孫度說:“我在遼東稱王,要永寧幹什麼呀!”將印綬藏於武器庫中。

建安九年(204),公孫度死,其子公孫康繼承父位,將永寧鄉侯封給了弟弟公孫恭。

建安十二年(207),太祖帶兵征討三郡烏丸,在柳城大戰一場,袁尚等人逃到遼東。

公孫康斬了袁尚,將其首級獻給太祖,這件事在《武帝紀》中另有記載。

太祖任命公孫康為右將軍,封襄平侯。

公孫康死的時候,其子晃、淵等年紀尚小,大家於是擁推公孫恭為遼東太守。

文帝即位,任命公孫恭為車騎將軍,授以符節,封平郭侯,追贈公孫康為大司馬。

當初,公孫恭因病漸漸變成了閹人,不能治理地方。

太和二年(228),公孫康的兒子公孫淵逼迫他讓了位。

明帝即位,任命公孫淵為揚烈將軍、遼東太守。

公孫淵派人到南方去聯絡孫權,帶去很多禮物。

孫權派使者張彌、許晏等人帶來金銀珠寶,立公孫淵為燕王。

公孫淵又怕離孫權太遠依靠不上,且貪圖財物,引誘孫權的使者張彌、許晏到來,將他們殺掉,把首級獻給明帝。

明帝於是任命公孫淵為大司馬,封樂浪公,還讓他繼續持節任遼東太守,統領諸郡。

明帝的使者到來,公孫淵領帶甲士兵,以軍陣相迎,然後才出來見使者,又數次對陪伴的國內賓客口出惡言。

景初元年(237),明帝又一次派幽州刺史毋丘儉等帶著書信印章去征召公孫淵。

公孫淵聞訊,立刻發兵,在遼隧阻擊毋丘儉,並與之激戰。

毋丘儉見形勢對己不利,便退兵。

公孫淵於是自立為燕王,設置了百官,派使者拿著符節,借了鮮卑單於的王印,給邊疆少數民族加封晉爵,並引誘鮮卑人去侵擾北方地區。

景初二年(238),明帝派太尉司馬宣王征討公孫淵。

六月,部隊到達遼東。

公孫淵派將軍卑衍、楊祚等率步、騎共一萬多人駐守遼隧,在周圍挖壕溝二十多裏。

宣王的軍隊到了遼隧,公孫淵命令卑衍挑戰。

宣王派將軍胡遵與他對陣,卑衍大敗。

宣王命令軍士們突破卑衍的圍塹,引兵向東南進發,然後突然調頭東北,直趨襄平。

卑衍等將領惟恐襄平沒有守城的軍隊,連夜趕往襄平增援。

行軍至首陽山,公孫淵又下令與宣王進行一場殊死較量,這次,卑衍又大敗。

宣王於是領兵直奔遼隧城下,挖好了壕溝。

正巧當時連日大雨,三十幾天不停,遼水暴漲,宣王的運輸船可以從遼口直駛到遼隧城下。

雨一停,宣王立即在城周圍堆起土丘,造望樓,準備了大量的石頭,用弩弓直向城中發射。

公孫淵又怕又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