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早上領兵退去,張繡要親自追擊。
賈詡對張繡說:“不能追,追必敗。”張繡不聽,進兵追擊,大敗而回。
賈詡又對張繡說:“趕快追他們,再戰必勝。”張繡推辭說:“沒聽您的話,才到了這個地步,現在已經敗了,為什麼又要去追?”賈詡說:“用兵無定式,急速進軍,必定有利。”張繡信了,隨即收攏打散的士兵急速追擊,與曹軍大戰,果然得勝歸還。
問賈詡:“我用精兵追擊敗軍,而您說必定失敗;退下來後,用敗兵追擊剛打勝仗的士兵,而您說必能勝。
結果都如您所說的一樣,為什麼您預料的與一般常情相反卻又都應驗了呢?”賈詡說:“這個容易解釋。
將軍您雖善於用兵,卻不是曹公的對手。
曹軍雖然開始退卻,曹公必定親自壓陣斷後,追兵雖然精銳,將領既然不是對手,對方的士兵也就強了起來,所以知道追兵必敗。
曹軍進攻將軍您並沒有失策的地方,力量未衰卻撤退,必定是他們國內發生了變故;已經打敗了將軍,他們必定輕裝快行,即使留下幾個將領斷後,這幾個將領雖然勇猛,已不是將軍您的敵手,所以雖然您用敗兵追擊卻能取勝。”張繡這才表示佩服。
這以後,太祖在官渡抗拒袁紹,袁紹派人拉攏張繡,並給賈詡寫信要求結交互援。
張繡想答應他,賈詡在張繡麵前公開對袁紹的使臣說:“回去替我辭謝袁本初,兄弟之間不能互相容納,還能容納天下賢才嗎?”張繡驚懼地說:“怎麼說出這樣的話?”私下對賈詡說:“像這樣,我們歸附誰呢?”賈詡說:“不如歸附曹公。”張繡說:“袁強曹弱,我們又與曹公曾是仇家,為何要歸從他呢?”賈詡說:“這正是要歸順曹公的原因。
袁紹強盛,我們以這麼少的人去歸附他,必然不會看重我們。
曹公的隊伍弱小,他得到我們必定高興,這是歸附曹公的第一個原因。
曹公奉天子之令行事天下,這是應該歸從曹公的第二個原因。
有稱王稱霸誌向的人,本來就會放棄私人恩怨,以向天下顯示他的德行,這是原因之三。
希望將軍您不要再猶豫了!”張繡聽從了他,率部歸附了太祖。
太祖見到他們,十分高興,拉著賈詡的手說:“使我在全國受到尊重和信任的人,就是您啊!”上奏請任賈詡為執金吾,封為都亭侯,升調為冀州牧。
當時冀州尚未平定,留任參司空軍事。
袁紹在官渡包圍太祖,太祖糧食將盡,詢問賈詡有何妙計,賈詡說:“您明智勝過袁紹,勇敢勝過袁紹,用人勝過袁紹,當機立斷勝過袁紹,有這四個勝過而半年之久不能平定袁紹的原因,在於隻考慮萬全之策。
必須在關鍵時刻作出決斷,那樣片刻就可平定敵人。”太祖說:“好。”隨即合兵而出,包圍襲擊了袁紹三十裏以外的營地,打垮了他。
袁紹軍隊大舉潰逃,黃河以北終被平定。
太祖自己兼任冀州牧,調任賈詡為太中大夫。
建安十三年(208),太祖攻破荊州,想順江東下。
賈詡勸告說:“明公您當初攻破袁氏,現今收複漢南,威名遠揚,軍事實力已經十分強大。
如果利用過去楚國的富饒,來招攬賢才良士,安撫百姓,讓他們安居樂業,那就可以不興師動眾而使江東地區俯首稱臣。”太祖沒有聽從,出兵終於失利。
太祖後來在渭南與韓遂、馬超作戰,馬超等人要求太祖割讓一塊地盤換取和平,並以嗣子作人質。
賈詡認為可以假意答應他們。
太祖又向賈詡詢問計策,賈詡說:“離間他們罷了。”太祖說:“懂了。”全部使用了賈詡的計策。
此事在本書《武帝紀》中另有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