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況的也許會被阻塞,曲阿那些左右近臣的反而能夠暢達無阻。
他們如影隨形,出入緊隨,不離左右,陛下對他們親近而信任,不再猜疑覺察。
這種情況,應該是明智的聖上所應當早就聞知,對外顯示出對國事十分經意的情況,那樣他們的形跡自然會顯露無遺。
也許是朝廷大臣畏懼因言語不合而受左右近臣的怨恨,所以沒有人把這種情況反映上來讓您知道。
臣下我私下誠摯地相信陛下能沉思默想,聽得下各方麵的不同意見,如果發現事情有不完全符合情理,事物有沒完全發揮作用的情況,將會改弦易轍,往遠處說,可以與黃帝、唐堯的功績媲美;往近處說,可以光大武帝、文帝的事跡,難道還用說眼下的風習嗎?然而君王還不可能知悉全天下的事情以適應自己的明智,應當有所托付。
三個官職而由一人擔任,既不屬於周公旦的忠誠,又不屬於管夷吾的公正,就會有玩弄機巧敗壞官風的弊病。
當今可做棟梁的人士雖然不多,但說到品行與一州長官所應有的相稱,智能足可以在一個官職上效力,忠誠守信,竭盡全力,忠於職守的人,還是有很多可以供朝廷驅策的,他們將不會使聖明的朝廷背上官吏專任的名聲。”明帝的詔書說:“剛直的大臣,是君王所倚仗的。
蔣濟文武全才,做事勤勉,盡心盡力,每有軍國大事,總有奏議,忠誠奮發,我十分看重他。”隨即升任蔣濟為護軍將軍。
加官為散騎常侍。
景初年間(237~239),魏國朝廷對外頻繁征戰,兵役繁重,內部大興土木,怨恨的人很多,而又趕上糧穀歉收,發生饑饉。
蔣濟上疏說:“陛下正應當恢複光大前代的事業,實在還沒到高枕而臥、天下大治的時候。
現在雖然在名義上有十二個州的地盤,說到人口數量,卻不過漢代時一個大郡的人數。
孫、劉二賊還沒有誅殺,而士兵駐守邊陲,又耕種又作戰,怨恨的情緒積蓄了多年。
宗廟宮室,各種事務都在初創時期,從事農桑業的人少,要穿衣吃飯的人卻很多,當今緊急的任務,隻有停止消耗百姓,使他們不至於十分困乏。
困乏的人民如果趕上水旱災害,數以百萬計的人將不會為國家所使用。
凡是役使百姓必須乘農閑的機會,不能耽誤農時。
想建功立業的君王,先要估計他的民力,然後撫慰他們的疾苦病痛。
過去勾踐鼓勵百姓養胎生育等待大用,燕昭王撫恤疾病死亡的人以備將來洗雪仇恥,所以他們能夠憑靠弱小的燕國征服強大的齊國,羸弱的越國消滅了強勁的吳國。
現在對吳國蜀國這兩個敵人,不進攻他們就不能消滅,既然不想奉侍他們,就應當進攻他們,您在世的時候不翦除他們,百代以下,還是您的責任。
憑借陛下聖明神武的韜略,舍棄那些不急之務,專心於討伐賊國,臣認為是沒有什麼困難的。
再說沉溺於歡娛之樂,將有害於精神;精神使用得過分就會枯竭,身體太勞頓了就會疲憊。
希望您大力選擇那些有益特別是足以有益於子孫後白話二十四史代的事情去做。
其他多餘閑散未足掛齒的事情,暫且把它們全部分出不問,務必保持清心和平靜。”明帝下詔書說:“如果沒有護軍將軍,我聽不到這樣的話啊!”魏齊王即位後,蔣濟被調任為領軍將軍,封昌陵亭侯,升為太尉。
當初,侍中高堂隆議論郊外祭祀的事,認為魏是舜的後裔,推舜作為在祭天時的配祭。
蔣濟認為舜本來姓媯,他的後代叫田,並不是曹姓的祖先,於是寫文章追問高堂隆。
這個時候,曹爽專權,丁謐、鄧..等人輕易地改變了法律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