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鬆柏青翠,嚴冬不衰枯。
因此真正的君子不願自己速成,而望大器晚成。
像範睺看不起秦客而武子用杖擊範,折斷他的委鮹,那是因為武子厭惡範睺看不起人。
人有點善意,很少有不自訁誇的,有點能耐的很少有不自傲的。
自訁誇就會看不起人,自傲就會盛氣淩人。
看不起人的人,人們也看不起他;盛氣淩人的人,人們也不把他放在眼裏。
所以晉國殺死..钅奇、..砋、..至三人而百姓毫不同情;王叔與人爭權奪利,為周朝罪人。
這不正是他們以為自己比別人強,自訁誇自傲,苦果自嚐嗎?所以君子不自誇,不是為了謙讓,而是討厭處處顯示勝過別人。
能屈才能伸,能讓才叫德,示弱才是真強,如果這樣,才會萬事遂心。
毀壞別人聲譽,是壞事的根源,是招致災難的開端,因此聖人特別謹慎。
孔子說過:“我對於別人,很少讚譽也很少詆毀。
如果有所褒譽也一定要有根據。”又說:“子貢多言愛譏評別人。
難道他就夠好了嗎?我卻沒有這閑工夫。”像孔子這樣的聖人,還如此謹慎,更何況像我們這些平凡之人怎麼能肆意毀譽別人呢?從前,伏波將軍馬援告誡他的侄子說:“聽見關於別人的不好的傳聞,隻當這人是自己的父母,雖然聽到了,卻不能傳出去。”這個告誡真是細心到極點了。
別人如果詆毀自己,應當躬身自省。
如果自己確有值得別人詆毀的言行,別人的詆毀就是恰當的;如果自己沒有什麼過錯,那麼別人的詆毀就純屬烏有。
如果人家批評得對,就不要埋怨別人,如果別人批評得不對,又不會危害你自己,何必反唇相譏呢?而且,聽見別人詆毀自己就發怒,把惡名再推到別人身上,那麼人家就會越發詆毀你;還不如沉默寡言,退而修養自己為好。
諺語說:“救人於嚴寒,不如多加些皮裘;阻止別人的誹謗,不如自己修養道德。”這話是很對的。
如果和那些搬弄是非的人,特別是凶狠險毒的人打交道,距離近都危險,更何況和他們當麵辨明是非,那就更危險了。
那些虛偽的人,言論沒有任何根基,不依據道義,行為不遵守自己的言論,其浮淺是很容易識別的。
可惜世人多被他們所迷惑,不願意認真鑒別一下他們的言行。
近世的人如濟陰魏諷、山陽曹偉都因為傾聽邪惡、道德敗壞而被處死,他們迷惑世人,扶持奸竊叛逆之人,煽動年輕人作亂。
雖然他們被殺,但是他們的惡劣作風,汙染世風,影響深遠,要謹慎嗬!至於那些甘心於山林隱逸的人,像伯夷、叔齊等寧可餓死首陽山;還有像介子推等,寧可燒死在綿山也不願出仕。
雖然他們的言行可以對那貪欲之徒有所警誡,可以導向好的社會風尚,但是真正的聖人是不會像他們這樣去做的,我也不願意你們去效法。
你們的先輩,世代作官,崇尚仁義,為人謹慎,講究孝悌之道,廣泛向友人學習。
我和同事交往,雖各有不同,但都會從不同的人那兒學到一些東西。
潁川郭奕,為人通達、聰敏,有知識。
可是他的為人稍微遜色些,輕視富貴,固然可嘉,但也有些過分,如果他得到自以為不錯的人,就十分敬重,猶如高山一般敬仰著;如果他不認為是能人的,就不把他們放在眼裏,把他們視為小草。
我因為和他相知,所以和他來往密切,但不希望你們像他這樣做。
北海徐幹,不求名譽,不求財富,淡泊處世,追求道德修養。
即使他有所褒貶,也都假托古人之口說出,而對當世則從不評論是非。
我很敬重他,希望你們能向他學習。
東平的劉禎,有出眾的才能,真誠有節度且有大誌,然而他的性情和行為不太相等,很少有約束和顧忌,得和失足可以正負抵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