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也深感劉備出類拔萃、英姿超群,於是推心置腹地向劉備顯示忠誠,兩人傾心相交。
魏武帝南征荊州,劉琮獻出荊州歸降,劉備大勢已去、兵力單薄,以致無立錐之地。
當時諸葛亮年僅二十七歲,即向劉備獻上奇謀,親身出使東吳拜見孫權,求東吳發兵救援劉備。
孫權本來對劉備就欽服景仰,此時又見諸葛亮卓爾不凡,對他甚為敬重,當即派遣三萬人馬去救援劉備。
劉備借助東吳援軍與魏武帝開戰,將曹魏軍隊打得大敗,並乘勝進軍連打勝仗,於是平定了江南地區。
後來劉備又西取益州。
益州平定後,被任命為軍師將軍。
劉備稱帝,拜封諸葛亮為丞相,總管尚書台政務。
待劉備去世,其子劉禪繼位,年少無知,政事無論大小,全由諸葛亮裁斷。
於是他對外與東吳連好結盟,對內平定南部諸郡,頒定法律製度,整治全國軍隊,所製機械極其精巧,法令嚴正賞罰分明,作惡者無人不受懲處,為善者無人不被表彰,終於白話二十四史使全國做到官吏不敢違法犯紀,人人奮求上進,道不拾遺,強不淩弱,民風淳厚,秩序井然。
“處在當時社會,諸葛亮的理想是,進而如蛟龍舉首猛虎雄視,一舉而統一四海,退而割據邊疆,壯大國力而震懾天下。
他還考慮到自己去世後,則蜀國無人為繼像自己一樣進伐中原抗衡強魏。
故此年年用兵不止,屢屢張揚武力。
然而諸葛亮的才幹,長於整治訓練軍隊,奇謀製敵方麵卻有所短缺。
治理百姓之才幹,強於他為將的謀略。
況且與他對陣作戰之人,不乏當代人傑。
加上雙方力量對比懸殊,本應采取守勢的蜀國他卻反而頻頻主攻,所以雖說年年興師動眾,卻未能取得成功。
昔日蕭何舉薦韓信,管仲舉薦王子城父,都是因為考慮到了自己的才能長於治國,未能兼有軍事指揮的才幹。
諸葛亮的治國政治才幹或許不亞於管仲、蕭何,可惜他當時找不到城父、韓信那樣的名將,致使自己的功業難成,統一的理想不能實現。
可見天命所歸,不是人的智慧能力可以爭到的事。
“魏明帝青龍二年(234)春,諸葛亮率軍出武功,分派兵卒開荒屯田,作為長久駐軍的基礎。
這年秋天他就因病去世,百姓追憶懷念他,把他的功績作為談話的材料。
直到今天,梁州、益州的百姓讚述諸葛亮的話仍能聽到,即使《甘棠》頌揚召公、鄭人歌頌子產,也不可與此種情形相比。
孟子說過:‘用最終目的在於讓百姓享受安樂的措施來役使百姓,即使勞苦人們也不會口出怨言;用最終目的在於使百姓幸福生存的手段來傷害性命,即使人被殺死他也不會心存忿恨。
’此言可信啊!評論者有人認為諸葛亮文辭華彩不夠,而過於口羅嗦詳盡。
臣則認為皋陶是大賢人,周公是大聖人,但考察《尚書》所載文字,其中‘皋陶謨’中皋陶之言簡略典雅,‘周公誥’中周公之文繁複盡詳,為什麼他們也不一致呢?因為皋陶在與舜、禹交談,周公在同下屬們一起發誓。
諸葛亮所談話的對象,盡是普通的士兵百姓,所以他不必追求華麗深奧的文辭。
然而他的著作文字,都是他親身經曆事情或親手處理事務的經驗之談,其公正誠實的精神躍然紙上,因此通過這些文字可知他的思想主張,對當今世事有著補益借鑒的價值。
“伏首深思陛下效行古代聖賢,胸懷坦蕩無所忌諱,所以即使是敵國肆意攻擊的言辭,也都全部抄錄而不加任何刪改,以此傳揚治理天下的道理。
臣下謹慎地錄寫這些文字上交著作省。
臣陳壽誠惶誠恐,叩頭再叩頭,罪該萬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