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段(1 / 3)

的職務,不應當把朝廷大事委托他。

奚熙是個小官,卻在浦裏建起自己的田園,想恢複嚴密的舊規模,也不可信任。

姚信、樓玄、賀邵、張悌、郭..、薛瑩、滕..以及我同族弟弟陸喜、陸抗,他們或者清白忠誠勤奮,或者資質才智豐茂超人,都是國家的棟梁,朝廷的賢良輔臣,希望陛下對他們著重留神和考慮,向他們詢問時務,讓他們各盡忠誠,補正陛下萬一出現的過失。”於是陸凱去世,時年七十二歲。

陸凱的兒子陸..,起初任黃門侍郎,出任京外統領軍隊,被任命為偏將軍。

陸凱死後,他入朝為太子中庶子。

右國史華核上表舉薦陸..說:“陸..體質剛健,才幹傑出,意誌堅強,有總率軍隊的才能,魯肅也不能超過他。

及至被征召正當東下時,徑直回到京城,經過武昌時,連頭也不曾回顧,器械軍資,全無所取。

他在軍事方麵果斷剛毅,在錢財麵前也能保守節操。

夏口,是敵軍進擊我國的要塞,應當挑選名將前往鎮守防戍,我暗自考慮,沒有誰比陸..更合適。”當初,孫皓常常怨忿陸凱多次冒犯自己的尊嚴違背自己的旨意,加上何定不止一次的讒毀陸凱,既考慮到陸凱是國家重臣,難以對他施行懲罰,又因為陸抗當時為鎮守國防的大將,故此考慮再三還是容忍下去。

陸抗死後,孫皓終究遷移陸凱全家到建安。

有人說寶鼎元年(266)十二月,陸凱與大司馬丁奉、禦史大夫丁固策劃,趁孫皓拜謁祖廟時,打算廢掉孫皓改立孫休的兒子。

當時左將軍留平帶兵作先頭部隊。

故此將這個計劃悄悄告知留平,留平拒絕而不允許執行這一計劃,但發誓決不泄密,所以他們的謀劃沒有取得結果。

太史郎陳苗上奏孫皓說天久陰但不下雨,風氣回旋逆行,將會有人暗地耍陰謀。

孫皓深深地警惕和戒備著。

我(作者陳壽)接連從荊州、揚州來的人那裏得到陸凱諫孫皓二十件事的奏章,廣泛詢問吳國之人,多數人說沒有聽到陸凱有這些奏章。

又閱讀奏表見其中文辭特別耿直急切,恐怕這些不是孫皓所能容忍得下的。

有人認為是陸凱將奏章藏在小竹箱裏,不敢上奏。

病重時,孫皓派董朝前來探省詢問他有什麼要說的話,陸凱才把這些奏章交給了董朝。

具體真情虛實難明,故此不著錄在書中,但我讚賞陸凱指責孫皓過失的言行,足為後世的鑒戒,故此抄錄在陸凱傳的後麵。

孫鰑派親信者趙欽口傳詔書回答陸凱前述奏表說:“寡人行動白話二十四史肯定遵循先帝之訓,有什麼不服的呢?您所諫之事不對。

又建業皇宮居住不吉利,故此要遠避,西宮的房屋也已腐壞朽塌,應計劃遷都,憑什麼不能搬遷呢?”陸凱再上疏說:“為臣私見陛下執政以來,陰陽不調,五星失去正常運行規律,官吏在位不忠,壞人結黨營私,是陛下不遵循先帝遺訓所招致。

帝王的興起,受命於天,由修養德行而成,豈是因為宮室的好壞所致?而陛下不諮詢輔佐朝政的重臣,便決意動用兵馬驅馳行動,使六軍流散悲懼,逆犯天地神祗,天地就會降災,兒童就會唱出這方麵警告的童謠。

縱然使陛下一人獲得安穩,而百姓愁苦勞頓,用什麼來治理天下?這是不遵先帝遺訓的第一點。

“為臣聽說擁有國家者以賢能人才為本,夏桀誅殺直臣關龍逢,殷湯獲得良臣伊尹,這是前朝的明效,今日的良鑒。

中常侍王蕃生性通達情理,在朝廷處事忠誠正直,是社稷之棟梁,大吳國的龍逢,而陛下忿恨他說話逆耳,討厭他直言陳對,將他在殿堂上斬首,還把屍體拋露棄市。

全國人民對此傷心,有識之士深為悲悼,都認為陛下是吳國夫差再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