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述清高的理論,認為當今的人才所剩無幾,堅守道德和事業的人已經沒有幾人,應當相互配合,互相依存,對上興隆國家大事,在下互相珍重愛惜。
又嫉恨世俗之人互相毀謗,使已有所成就的人才,中途受到壓抑損傷;將受進用的人才,情緒不樂思想不歡。
我聽到這些喟然長歎,實在讓人私下拍節激憤。
我認為君子對一個人不應求全責備,即使孔子門徒大約三千,其中特別突出的也隻白話二十四史七十二人,至於子張、子路、子貢等七十餘人,有亞聖之德,然而猶各有其所短,顓孫師偏激、仲由魯莽、端木賜不安分守己,更何況他們之下者就沒有不足之處?況且孔子不因這幾位有缺點而不把他們當作朋友,不因人所短而棄其所長。
加之當今選拔人才,應比古人要寬,為什麼呢?現在社會形勢變化複雜,德才兼備者少,國家各部門官員,常常苦於無合適者擔任。
如果他本性不奸邪,誌在奉獻才力,便可獎拔任用,讓他在職任上盡量發揮自己才幹。
如果在大體上適合稱職,個人私生活有不足之處,都應當寬容,不應當事事計較責備。
況且對有才能的人實在不能在一些細小事情上苛刻要求,苛刻則聖賢也將難為全人,何況與他們相差甚遠的常人呢?故此說用道德條文來看人則難,用人比人來看人則易,這樣是賢是愚就可知了。
自漢末以來,中原士大夫如許子將之類,之所以不斷互相毀謗譏議,有時甚至引起禍端,究其原因,並非為了什麼深仇,隻不過因為自己本身不能用禮教標準相約束,反而專以公正道義指責別人。
自己不遵從禮製,別人就不服;以公正道義不公正地指責別人,則別人就不會接受。
內心不佩服對方的行為,又不願忍受對方的責備,則不會不產生相互怨忿。
相互怨忿一產生,則小人就會乘機在中間鑽空子。
小人鑽了空子,則多道轉傳的謠言,日積月累的譖毀,紛亂交雜一起到來,即使讓非常了解非常親近的人聽到這些話,也難於辨真定假,何況已有隔閡,且本就不明事理的人呢?所以張耳、陳餘到了操刀互相殘殺的地步,蕭育、朱博友好不能堅持到頭,其原因就在這裏。
不放過別人的過失,在細微的事情上相互指責,久而久之就會造成家家戶戶互相埋怨,整個國家也不會有德行操守完善無缺的人才了。”諸葛恪知道陸遜聽了讒言而猜疑自己,故此多方闡述這個道理而盛讚它的深刻旨意。
適逢陸遜去世,諸葛恪被升任為大將軍,假節,駐守武昌,接替陸遜兼任荊州刺史。
過了較長時間,孫權生了病,而太子年少,於是征召諸葛恪以大將軍身份兼任太子太傅,令中書令孫弘兼任太子少傅。
孫權病危時,召見諸葛恪、孫弘及太常滕胤、將軍呂據、侍中孫峻,托付他們以後事。
次日,孫權去世。
孫弘一向與諸葛恪不和,害怕被壓抑懲治,便封鎖了孫權去世的消息,企圖假傳皇帝詔書除掉諸葛恪。
孫峻將這些情況告知諸葛恪,諸葛恪請孫弘商議事情,在座席上將孫弘殺死,於是穿起喪服發布孫權去世的消息。
諸葛恪給弟弟公安督諸葛融寫信說:“本月十六日乙未,已故皇帝舍離萬邦,全國臣民,莫不悲傷哀悼。
至於我們父子兄弟,都受過他賜予的特殊恩典,不同於一般的下屬,故此悲慟異常,心肝碎裂。
皇太子於丁酉日繼位登基,我悲哀和喜悅交錯,不知所措。
我身受臨終遺命,輔佐幼主,私下考慮,自己才力不及博陸侯霍光,而受周公輔佐成王的托付,擔心不能取得霍光輔助漢昭帝的成就,恐怕有損先帝委以重任的英明,故而憂慮慚愧,惶惶不安,思慮萬端。